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纽伦堡审判的意义在于使得"恶法非法"这一伟大思想变成了实践。据以执行任务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执行任务时应该进行基本的道德选择,纽伦堡审判的法治经验,为现代国际法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纽伦堡审判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对受审者做出应有的裁决,而是其对全人类的深刻人性审判,为后世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2.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一种在我国抗日根据地产生、发展、广泛传播的巡回审判方式。它与能动司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成功的审判方式。它的成功性表现为:能够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能够不断被发扬光大等。马锡五审判方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多个,其中的三个十分突出。它们是:弥补了抗日根据地司法资源的不足;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帮助实现抗日根据地的安定与和谐。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成功之处至今仍有其现实价值,主要是具有理念、审判方式和审判结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奇  康燕 《中国审判》2013,(5):101-101
正本刊讯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法院着力延伸司法功能,立足职能履行,积极在巡回审判网络化、审判服务常态化上狠下功夫,全面打造"百点千案"工程,建设"一百个巡回审判点",巡回化解纠纷4000余件,在便利群众诉讼的同时,将庭审现场搬至田间地头、将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家中,零距离展现司法过程和司法  相似文献   

4.
人民法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惟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正确的执法思想武装头脑,在具体的审判工作中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党中央“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司法为民”的要求,确立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全区各级法院积极贯彻司法为民要求,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便民、利民举措,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5.
2009年9月8日,备受关注的“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死刑案”由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对被告人孙伟铭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限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论者说,“孙伟铭醉驾安要”将民为一个司法符号。  相似文献   

6.
宋才发 《河北法学》2012,(12):17-25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是中国民族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自己的基本经验。民族自治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与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大于一般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7.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战略方针,是全党、全民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任务。人民法院不仅要通过刑事审判工作与刑事犯罪作斗争,还应该通过民事审判活动发挥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作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他律     
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法治的完备化,法律的他律性更加突出。在传统社会中,许多本来依赖于自律的行为也逐步他律化、法律化了。比如,官员的个人品行,在发达法治国家都已成为法律问题,由《官员道德法》加以规范。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点是自觉,这是不准确的。他律是法的特点,法都具有他律性,否则就不需要法。我们经常讲到的法律自觉,与道德自觉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法律自觉是一种“不得不自觉”,如同卢梭所讲的“逼迫自由”。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守法就否认法律的他律性。其实,普遍和…  相似文献   

9.
赵芳 《山东审判》2005,21(3):55-58
引语现代化的管理是司法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一项有其独立价值和特别规律的事业”。以往的审判管理,立足于审判资源的配置,具有封闭性、自治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回应性特征凸显①,法院管理必须思考这一命题。回应型审判管理模式立足于,管理模式是对审判资源与社会资源共同的整体优化过程,是以实现审判价值与社会基本价值的衡平、互补为实现审判价值、管理价值的视野。这构成笔者探讨回应型审判管理模式的语境。一、回应型审判管理模式的理论探源(一)回应型审判管理模式的社会基础转型中国的巨变。社会正经历着从…  相似文献   

10.
森武夫  罗大华 《中外法学》1981,(5):23-30,65
<正> 一、供认与否认常言道:供认是证据的女王。现行法规定,强制性的供认,或供认是唯一证据时,是不可以进行处罚的。在证据齐全,然而没有供认的情况下,它的其实性也是不清楚的。可是,除了因过份的激情而产生的犯罪行为,犯人在事后由于悔悟自责成的折磨而自首的外,一般来说,在供认时会有激烈的抗拒。如果供认的话,不只会被戴上犯罪者的帽子,  相似文献   

11.
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利益诉求都在民事案件中有集中的体现。如何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事关人民法院法院司法公信力问题。本文将结合人民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司法理念的视角论述探讨如何提升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质量以及公信力问题。民事诉讼、民事审判的特性与民事审判基本理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法治公民的培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我国已经逐步从传统人治国家转向现代法治国家,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必然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审判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保证宪法的实施。一切国家机关包括法院 ,法院最主要的活动是审判活动。据此 ,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和根本的法律依据。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中是可以适用宪法原则 ,引用宪法条文规定的 ,但限于普通法律并无具体规定 ,而宪法又有原则规定时 ,方可引用。建议对宪法诉讼程序作特别规定 ,即应以中级或高级人民法院为第一审法院。  相似文献   

14.
庭审方式的改进,是人民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中心环节,因为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审判的公开、公正、廉洁和高效。所谓公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审判活动在法庭上公开进行,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不能进行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公开进行的审判活动必须是真...  相似文献   

15.
秋风 《法人》2006,(5):95-96
嘉利来案再次证明了,构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法院系统,乃是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嘉利来股权争议案,已经走完可以设想到的行政、司法救济程序。但嘉利来方面主张,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正义。假如略微仔细地考察这些程序,也不能不承认,嘉利来要得到正义,确实比较困难。嘉利来公司首先寻求  相似文献   

1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05-105
王绍臣、于进水在2005年1月31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该文认为,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政府和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该文从4个方面论述了法治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社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民主法治置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首位,是对民主法治价值与功能的科学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涵义,正确处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平衡利益的调节器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分化重组,新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人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反腐败是个法律问题,并从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我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从我国国家和法的性质上阐明了法治是反腐倡廉之本。所以说: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腐败的方法是否正确,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态度,用正确的方法,腐败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既然反腐败是个法律问题,我们就应当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也就是要依靠法治反腐败。因“法治”能从根本上预防、限止和杜绝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9.
李寿初 《法学杂志》2004,25(4):23-25
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包含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在形式上法治要求法律在一国内具有至高地位,大家对此并无争议。如何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是法治的实质也是人们对法治的争议根源。本文分析了西方“以权利为本”和“以权力为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法治理论及其实践,指出“以权利为本”的法治及其实践是西方的主流,由于其具有合理性,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民主法治秩序的建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在形式上同样要求法律的至高地位,在实质上是“以权利为本”,因此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借鉴西方法治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样的论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有了重大发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依法治国的跨世纪宏大工程中,人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