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积银  孙月琴 《探索与争鸣》2023,(11):75-86+193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数字平台进行货币化转化的关键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用户的线上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质的数字劳动。在数据资本化阶段,用户的行为数据成为平台生产数据商品的原材料,资本创造性地打破了雇佣劳动的剥削界限,通过对数据商品价值的私人占有,实现了对无雇佣数字劳动者——用户的剩余价值剥削。为确保数据要素的无限供给,数字平台在数据资本化基础上,不断加强资本数据化的进程。在数据资本驱动之下,平台不断拓展新形式的数据生产空间,加速迈向数据垄断资本主义,通过扩大再生产助推数据资本循环。面对数据资本化与资本数据化,中国应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数字经济呈现出与一般商品经济不同的诸多新特点,但其生产关系并未能超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从生产劳动的目的性、“数字活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程度、劳动力的补偿、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方面看,平台经济“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不属于劳动,更不属于生产劳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的价值既不是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活动”本身创造的,也不是数字平台“在从数据中创造价值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而是数字平台的价值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过程中转移到了“原始数据”上。数据商品的价值来自平台专业劳动者所进行的平台化生产、维护等劳动,而非普通平台用户的“数字活动”。在厘清平台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新型数字化平台获得的高额利润一方面来自对“活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来自由垄断带来的垄断利润。我国在融入数字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摒弃数字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激活数字经济变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程远航 《理论月刊》2023,(11):66-73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资本生产过程使传统财产所有权的权利体系难以为继,催生了数据所有权的新形态。以平台资本主义数据资本的运生逻辑为线索,可以发现数据所有权的三重转变。在数据资源价值化过程中,以用户消费性的无偿数字劳动生产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使用权的转变。在数据价值资本化过程中,以平台对数字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掌控权的转变。从用户的数据使用权到平台的数据掌控权,意味着传统的所有权由权利束集合裂变为单一的数据所有权,形成了“数据鸿沟”中的隐性剥削。消除平台资本主义的隐性剥削,需要在数据资本公有化中推进从数据确权到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变革改变了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提高传统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赋能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驱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资本意志和数字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数据实现了资本化和商品化蜕变,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平台资本将用户数据视为数据时代推行价值剥削机制的沃土,广泛开展数据“圈地”运动,无偿攫取用户数据,并进一步利用算法技术对用户施行精准剥削和循环剥削。应立足平台、数据、算法形成的三维市场结构,优化制度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社会带来了一些迷思,有人认为互联网用户不求物质回报而参与到互联网平台的行为,直接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工人阶级转化为"大众",新媒介产消者的自由劳动不断充实"共有之物",从而自然而然从内部瓦解了资本主义的基础,实现对资本主义的颠覆。然而,关于新媒介产消者自由劳动的这一派观点无视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在资本再生中的关联,以及自由劳动并不天然具备生产性这一事实,并将资本主义再生产简单化,低估了新媒体平台作为斗争场域的积极意义。要了解新媒介产消者自由劳动在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具有何种功能与作用,还需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寻找线索。  相似文献   

6.
当前,主流产学研通过把用户-数据间关系锁定在人格范畴上,事实上否认了用户数据财产权的存在,并将数据要素的红利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市场主体获得合理收益;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则鲜明主张广大互联网用户应获得回馈,但这层经济关系却被刻意遮蔽。“数据二十条”出台后,建立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之上的“数据财政”初现雏形,使数据红利的二次分配成为可能;用户数据贡献的计算难题也将有望在Web3.0时代获得突破,不应继续回避一次分配。将抽象的批判理论落到具体实践中,可构想一种兼顾一、二次分配的新型数据社保模式,充实社保基金并实现全民反哺。  相似文献   

7.
现今,数字劳动存在诸多的争议焦点,核心争议在于:上网也是劳动吗?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和以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 Fuchs)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对数字劳动进行了泛化解读,强调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活动也是一种数字劳动。然而,上网不是劳动,不能把数字劳动过度泛化,数字劳动泛化将可能造成数字劳动理论研究的混乱之态,影响经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导致经济统计的偏差现象。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针对数字劳动泛化争议进行批判,明确数字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显明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活动只是生成数据原材料的数字活动,并非真正的数字劳动,数字劳动仅是数字劳动者借助自身的脑力和体力对互联网用户生成的数据进行复杂化加工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王利利 《理论月刊》2023,(2):94-103
众包劳动是在数字平台强中心化的聚合效应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加持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劳动方式。数字平台一方面凭借其信息聚合的网络效应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劳动场所,另一方面凭借其强大的算法管理成为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方式。众包劳动自由灵活的表象与强大的劳动控制之间的悖论导致劳动关系呈现出与传统雇佣关系不同的特征。已有研究的部分观点认为,平台资本主义中的众包劳动所涉及的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围,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平台资本主义中的劳动提供了有力解释:第一,从众包劳动本身而言,脱离雇佣劳动关系不代表摆脱“剥削”;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动态考察是分析平台资本主义下众包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体系下分析众包劳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海量数据蕴藏的衍生价值更使数据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数据处理的技术门槛、数据寡头跨领域的商业模式以及用户规模产生的网络效应使互联网平台经济天生就带有"垄断基因".互联网平台的数据竞争行为逐渐背离了传统的价格理论,并产生了新型的居间关系.大型互联网平台...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公共价值,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警务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但作为现代警务改革重要抓手的智慧警务建设中日益凸显的数字政务悖论现象时刻拷问着公安机关的治理能力。既有研究往往关注技术与结构性的制度安排,难以回应智慧警务的公共价值期待。基于智慧警务创新障碍模型,智慧警务创新中可能存在“数字基础型”、“行为惯性型”、“数字鸿沟型”与“数字信任型”障碍,对此可通过警民共同生产、培育数字公民、夯实数字信任予以矫治,进一步提升智慧警务的可及性与公共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强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文旅深度融合战略下,文旅数字化与数字文旅化正成为新产业动能和新经济趋势。立足“互联网+”融合创新思维,遵循利益相关者协同共生的产业发展逻辑,进一步厘清数字文旅产业的本质含义,揭示其五大数字产业融合功能,进而从技术、设备、内容、平台四维数字化资源架构数字文旅产业协同生态结构体系,提出用户导向、价值驱动、内容为王、平台突破、分类施策五大融合路径及统筹合作、数字安全、金融支持、数据流通、人才支撑五个方面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编码方式的颠覆性改变为标志,经济社会经历了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玩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出现,再次掀起了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的探讨。实质上,从单一空间维度去分析“玩劳动”难以真正厘清其物质属性和生产质性。随着数字经济新形态的发展,“玩劳动”不仅符合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同时还具有空间二重性。即在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数字空间二元空间视角下,“玩劳动”在现实物理空间中表现为休闲、娱乐等活动,在虚拟数字空间中进行着生产劳动。这种空间二重性的产生是数据商品化、数字平台资料化以及经济空间数字化重构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数字资本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榨取和占有“玩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进一步加剧了价值剥削、劳动控制和社会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3.
张远婷 《理论月刊》2022,(9):118-130
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滥用行为将对现行法定证据、民事侵权救济、刑事制裁甚至国际安全机制等法律制度带来多重现实挑战。法律规制此类行为需要协调安全与自由两个层面利益需求引起的冲突,应以安全价值为主导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各国在监管“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数字平台“自我监管”、政府“直接监管”以及“平台+政府”联合共同监管三种治理模式。抑制“深度伪造”滥用行为需要国际与国内法律互相配合,在国际法上,我国可倡导建立或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在国内法上,我国可采取“平台+政府”联合监管模式,强化数字平台“准行政”审查责任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应成为“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关系变革的切入点,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角度来考察其对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等的作用机制阐释数字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从实践层面上指出数据要素能够触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就业的新空间、提供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以及根植新的消费市场。因此,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激发数据要素使用活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消费领域新模式、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是运用数字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慧君 《小康》2024,(6):38-39
<正>电竞产业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竞技逐渐走入大众视线。近年来,世界级电竞赛事进入国内市场、电竞入亚、游戏直播平台兴起……电竞市场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达1445.03亿元,电竞用户规模约4.88亿人,在产值规模、用户人数、发展速度等方面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竞市场。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了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以“自我雇佣”为特征的网络平台劳动者也随之大量增加。其劳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活、休闲和劳动的界限也在日益模糊,资本控制和逐利更加隐蔽,传统的雇佣劳动制受到挑战。同时,网络效应使平台企业具有天然的垄断倾向,基于算法主导的系统加强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劳动更加依附于资本,因此平台企业在规则制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出现了权利与收益“双失衡”的现象。网络平台劳动者则面临收入稳定性下降、权益无法有效保障、专业技能难以提升等问题。需要政府强化监督管理,企业健全自主管理体系,劳动者的联合等多种方式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7.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消费、分配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数据垄断表现出双轮垄断的特征。这造成资本增殖空间的扩大、资本统治力度的增强,也挤压着传统经济空间,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等问题。数据垄断的前提是数据的集中,而集中的数据掌握在作为数据载体的私人平台企业手中,平台企业掌握数字技术和算法是实现数据垄断的“另一条腿”。数据垄断有三种掠夺方式:一是无偿占有用户的数字劳动,二是基于数据垄断优势的需求“制造”,三是对数据空间收取“数据租金”。我们需要正确审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形态的问题,当前研究过于关注技术中介下亲密关系的浅度化特征而忽略了“平台”作为技术架构生成者与交往实践管理者的能动角色。基于对一个婚恋平台的民族志观察,本文探讨了平台营造深度交往模式的行动逻辑与技术实践,以推进有关中介化亲密形成条件的讨论。本文发现,平台通过对用户进行道德评估,形成数字空间使用权限的道德等级,有效抑制了网络亲密的流动性与遮蔽性,从而营造出“严肃相亲”的深度交往。个人数据呈现的性别气质和社会角色是平台区分“道德交往用户”与“两性娱乐用户”的基本依据,成员身份的“道德性”、交往数据的“可见性”、中介技术的“可供性”是平台形塑交往模式的三种机制。针对机制的作用局限,用户展开了包括法律动员、话语对抗、技术拓展在内的多种博弈,以突破平台的权限设置。  相似文献   

19.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据和数字平台是数据殖民主义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两大支点。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殖民主义属性,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数据关系中,数据才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和殖民的工具。数据资源掠夺、数字资本输出、数字商品倾销构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基本形式。相比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虽然在殖民内容、殖民过程、殖民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遵循着资本的增殖逻辑和扩张逻辑,殖民的目的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并无根本上的不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数据殖民主义,既要看到数据殖民主义扮演“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又要批判其中蕴含的深层数字劳动剥削和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数字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南北贫富拉大、数据拜物教盛行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唯有如此,方可全面把握数据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微观劳动创造价值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个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属微观经济行为,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过程既是创造价值并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投入的是经济要素,产出的是商品价格,前者是价值的生产成本,后者是价值的生产收益。本文的主题就是分析价值的成本和收益的内涵、外延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