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是城市的创新之基、活力之源,其流动聚集的方位脉络,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间关系密切。立足"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城市人才流动总体呈现跨域多核加速集聚、青年群体化身主力、行业跨界拓土纳新三大趋势。在人口结构局部失衡、经济模式提质变频、制度体系优化转型的新局势下,应立足原有"人才新政"基础,结合城市本土环境与资源优势,挖掘人才竞争新动能,以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增强人才政策有效性、提升人才生活适宜性,于变局中创新局,统筹中促增益,从而驱动人才引擎高质量运转,使城市创新发展源泉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给我省旅游业带来很大影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省政府及海口、三亚市都适时出台了扶持旅游业应对疫情的一系列措施,对提振行业信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市场供给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鉴于疫情过后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形势,建议我省相应出台一系列强有力、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持政策和行动,转"危机"为"机遇",助推我省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振兴全省经济。  相似文献   

3.
孙九霞 《人民论坛》2023,(9):98-102
随着社交媒介的普及和旅游直播的兴起,全国多地文旅局长“出圈”形成热议,促使政府、学界、业界共同思考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和营销创新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文旅直播成功地打造了丰富的地方形象,构建了亲和的人地关系。在本质上,这是对媒介化社会新型市场需求与营销手段的积极回应,与旅游创作者经济的兴起密不可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技术条件之下,地方文旅产业正在发生蝶变,其核心在于重构人-技术-地方关系。具体来说,需要营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的文旅直播生态圈,有效地整合旅游内容生产中的“稳”与“变”两股力量,构建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  相似文献   

4.
陈一新 《政策瞭望》2008,(11):13-17
为借鉴日本和韩国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前不久,省委政研室、省旅游局组成考察团赴日韩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推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6.
推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对于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长三角区域应该围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市场建设、城市体系、产业发展、制度架构等六个方面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为了有效突破以往的各种惯性和区域束缚,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起到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锦 《创造》2002,(10):24-25
三大机遇是历史过程,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我们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坐观其变,无所作为,那么河口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时机将一晃而过。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大国和职业教育受众规模最大的国家,承担着培养大量技能人才的重任。推动地方高校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提效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经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常规认知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下降,而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国家和社会传承和创新可持续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呼唤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便利条件;突出鲜明特色,打造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加强政策引导,保护民族地区生态和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10.
谭徽在 《政策》2005,(7):22-23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区旅游业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14%以上,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5%左右,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形势的变化,神农架旅游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林区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神农架旅游业做  相似文献   

11.
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研究三峡文化对促进三峡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提出了三峡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占利 《人民论坛》2012,(14):190-191
红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分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旅游项目盲目发展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硬件基础薄弱、服务理念不强、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在于,从项目的合理规划、投资渠道的拓宽、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服务营销策略等方面入手,从而使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内涵意义上,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突出县域产业优势、深化流通体系、发挥关键技术支撑,使其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基础可阐释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基础、以村镇为场域的空间发展基础以及以特色产业并予以双向拓展的资源融合基础。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乡村人才资源的匮乏、金融供给渠道的不足、特色产业链条的短缺、产业经营效益的低下、产业发展基础的薄弱等。因此,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体系应从乡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制度、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支持制度、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制度等五个方面着手,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厚明  关兵 《湖湘论坛》2020,33(6):64-69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制造业领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不断增加以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转换不畅通等突出问题。为此,应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迈入良性运转轨道;深入扩大开放,促进制造业国际循环运转畅通;狠抓关键环节和优化布局,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国内市场和龙头企业优势,推进制造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周晓平 《群众》2014,(12):82-83
<正>随着物联网、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高阶段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也随之悄然兴起。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旅游产业充分融合,从而实现服务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消费便捷化、营销网络化的一种全新旅游业态。其对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等有着重要意义。2014年是"智慧旅游年",我省的智慧旅游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经济增长平缓期,在区域竞争中面临多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包括产业发展动能、需求侧动能、供给侧动能以及生产效率提升动能的转换。为此,武汉市应着力破除对高投入、高能耗、高生态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加快形成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支撑、需求体系、现代规则和内生动力,全面推进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桂海论丛》2021,37(2)
对外开放本身包含着国际大循环与国内大循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循环经历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创新推动等阶段的不断调整。近两年国际局势的大变局,给国际大循环带来种种障碍。我们必须努力落实中央的指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要从保障民生、扶贫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扩大内需,从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技术国产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方面来提升供给能力。三次产业都在科技进步推动下发生有利于需求扩张的变化。国际大循环由"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区域开放新格局。构建、参与国际生产链与提升国际价值链的地位双管齐下,通过共同构建自由贸易区、开展对外基础设施建设、按"边际产业转移"开展对外投资等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为使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要正确处理好国产化与国际化、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产业的国际转移与国内转移之间的关系。推进两个大循环的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内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江苏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平 《群众》2010,(7):28-30
<正>江苏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开发区和农业开发区等多种类型。在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点轴分布的特点。在规模、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位居全国  相似文献   

20.
殷国华 《江西政报》2006,(18):43-45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江西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的活动中心,她不仅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候鸟的乐园,发展旅游业有着极优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却迟迟落后于周边其它省会城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南昌共接待国内旅游者718.45万人次,海外旅游者6.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46.2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总量的4.59%,分别为长沙和武汉旅游接待总量的28.9%-24.7%、25.5%-15.8%、24.2%-19.7%,与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其差距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