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桑榆 《唯实》2008,(1):93-94
朝廷乃封建时代中央政府机构,因历史变化、世事更迭已成故物。却不道今日某些地方、某些单位之权要部门也有朝廷之威势,俨如朝廷之小者也,真是匪夷所思。今日之小朝廷,没有宫阙禁垣,不设三省六部,无一班可以安邦治国的文武大臣,更无下旨颁诏号令全国的权力。论其规模,大者不过院子一座,官吏百余;小者不过办公室数间,人员十几。规模如此之小,何以有“朝廷”之威名?因其本质上与古代的朝廷多有相似之处也。  相似文献   

2.
心洗则清     
佚名 《廉政瞭望》2008,(2):54-54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董京却向朝廷交代自己被派到山东指挥抗旱前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银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官。  相似文献   

3.
刘诚龙 《廉政瞭望》2011,(21):65-65
朝廷有人好做官,但朝廷有人是不是好做事?此处所言的事,是正事,是公事,是保国安民事;不是那些渎职事,贪腐事,祸国殃民事。然而,事实表明,光是朝廷有人,耍做事恐怕还是会有点难度的。  相似文献   

4.
游宇明 《唯实》2009,(6):96-96
1869年,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同年6月,接到朝廷要他人四川调查四川总督吴棠被参奏贪污受贿的案子。收到命令,李鸿章内心很为难。不去吧,抗拒朝廷圣旨是死罪,他断然不敢;去吧,当年慈禧还是一个少女时扶父柩北上,吴棠误送了一笔奠仪给她,又假戏真做上船吊唁她的父亲,慈禧一直将其看作恩人。慈禧大权在握后,吴棠数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做到了堂堂的总督、  相似文献   

5.
唐朝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长期据守蔡州一带,拥兵叛乱。朝廷派军队前往征讨,李光颜率领一部配合正面军队作战,连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又称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廷后,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党课》2012,(21):83-84
在中国的名泉之中,有一个“贪泉”。 贪泉,原本是广州郊外石门镇的一股涌泉,人称“石门水”。其泉水终年清澈甜润,乡民争相饮之。话说西晋时期,广州一度官商勾结、贪腐成风。正在朝廷大伤脑筋之际,恰好出现了一个叫周清廉的人。此人长期在北方为官,素以清正廉明而著称。朝廷便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冀以他的廉洁来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15):125-125
充电【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释义】趁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时,利用他此时战斗力低落,缺乏统一指挥,使其顺从我方.这就好比人到了夜晚都会入室休息一样,是极其自然、合理的计策。【战例】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归顺朝廷。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第二天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王悔发现,契丹众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06,(11):55-55
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李汰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礼”诗:  相似文献   

10.
东汉桓、灵时期,政治极为腐败,致使民变蜂起,故朝廷的“维稳”任务十分繁重。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先零羌人(古羌人的一支)联合其他部落再度反叛,攻城掠府,局势一时无法收拾。当朝名将、时任泰山郡太守的皇甫规对此忧心如焚。他上书朝廷:与其能有勇猛的将领,不如施行清明平和的政治:与其精通孙子、吴起的兵书,不如郡太守奉公守法。其所言包含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曾得到朝廷特赐的“清正廉明”匾额一块,受此盛誉是由于他一次“拒贿”的出色表现。一天,户部尚书翁同和登门拜访李鸿章,忽然有一王姓知县求见,他磕了几个响头后禀报:“卑职仅献鸦片4箱,珍宝一盒,外加苏州美女两名,伏乞笑纳。求大人栽培!”翁同和听后,旁观李鸿章如何收场。只见李鸿章眼珠儿一转,破口大骂:“混帐!老夫为官,志在报国,你胆敢如此放肆,来人呀……” 朝廷知道此事后,便赐匾额褒奖。李鸿章为了宣传自己廉洁的美名,派人吹吹打打把匾额送回家乡,挂在李氏宗祠。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否廉洁奉公呢?有人在其…  相似文献   

12.
“秦朝的时候,很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结果朝廷官员以耍嘴皮子为能事,文过饰非,导致亡国。”  相似文献   

13.
古时有个县官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见一户人家所贴春联上联是:“数一数二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县官暗想,此户一定有人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他备了一份厚礼登门攀附。  相似文献   

14.
姚强 《广东党史》2003,(1):39-42
我的父亲姚继鸣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位老革命者,1901年(清光绪26年),出生在北京城南姚家坟村。我的曾祖父曾在朝廷做过官,到我爷爷时家业衰败。但还拿着朝廷的俸禄,每月三两银子,每年四石大米。还有十几亩地,十几间房子,生活还能过得去。父亲十几岁时,也就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钱粮随之取消。打那时起,便靠典当土地为生。到父亲十四、五岁时,家里便一无所有。自幼过着坎坷生活的父亲,总有一股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废除女人缠足,男人剪掉辫子。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率先把…  相似文献   

15.
何基身处朱熹去世后理学获朝廷重视而面临变异发展的境地,承续师说乃为一必然。他的为己之学是对继承、延续文化命脉的一种自觉和努力,而这一承续呈现出一种可操作性、形而下的走向,预示了理学的发展转向。  相似文献   

16.
侧面看山涛     
山涛是曹魏末年的竹林名士,又是西晋前期的朝廷重臣,在士林和政坛都有广泛的影响。僭书·山涛f勃记载了山涛的许多佚事,其一云陈郡有一位叫袁毅的人,官鬲令,贪污腐败,常常赂遗公卿,  相似文献   

17.
蔡建军 《党课》2014,(6):94-96
明朝历史上的重臣杨溥,不仅虚怀若谷,气清若兰,而且清正无私,知人善任。英宗皇帝称之为“朝廷的贤臣、荆楚的英才”。  相似文献   

18.
张鸣 《廉政瞭望》2013,(7):48-48
说起李莲英,都知道他是西太后最得宠的太监。批评西太后的人,往往拿李莲英说事,说她宠信太监,祸乱朝廷。但是西太后却一直感到很冤,一叠连声地说,她不是汉太后,没有宠信过宦官,李莲英从来就没有对政事插过一句嘴,凭什么说人家干政?  相似文献   

19.
蔡建军 《唯实》2014,(4):96-96
明朝历史上的重臣杨溥,不仅虚怀若谷,清气若兰,而且清正无私,知人善任。英宗皇帝称其为“朝廷的贤臣,荆楚的英才”。  相似文献   

20.
舒炜 《廉政瞭望》2013,(13):22-24
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即“包青天”的盛名之下,朝廷中其实还有一个四川地区眉州的“陈青天”同时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