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的国外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官员财产申报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强化官员廉洁自律、有效规范官员行为、预防官员腐败的基本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官员财产申报已经立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将国外立法的主要经验综述如下:一、关于财产申报立法状况1766年,瑞典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财产公示规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财产申报法。1883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建  相似文献   

2.
山公 《共产党人》2004,(10):40-41
查处贪官手不软,反腐败进入强势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出现的贪官刘青山,张子善.到2003年被执行死刑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日渐激烈。2003年.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个案上升到两位数。由此表明,中国反腐败斗争依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高级党政官员因腐败不断被查处,群众在受到反腐败成果鼓舞的同时,又痛心疾首。政府官员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有账可算.但腐败分子造成的政治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3.
大可 《党课》2010,(3):73-75
在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官员个人的腐败往往与家族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或家族。更为关键的是,家庭或家族极容易成为最坚实的腐败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一些“老虎级”腐败官员不断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焦点。人们发现,在那些腐败官员的背后,大多有着盘根错节的各种关系网--亲属、朋友、商人、部下、老乡、同学等等。因为“打老虎带出苍蝇”、“拍苍蝇发现老虎”,于是,腐败窝案、串案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5.
腐败心理是支配腐败行为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贪婪心理、从众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移情心理和双面心理。要有效地预防和消除腐败心理,必须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廉政心理教育力度,提高官员的心理素质,为官员恪尽职守、拒腐防变构筑牢固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6.
大可 《党课》2010,(5):70-72
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官员也在变换花样,瞒天过海,腐败手段更加隐蔽,由此滋生出更加隐秘、曲折的捞钱手法来一利用延期的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可谓“人”走而“影”在,被形象地称为“影子腐败”。  相似文献   

7.
综观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贪官的背后多有一个“贪内助”在帮助官员受贿或者直接受贿,以至于官员腐败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倒下一个官员,其家人,尤其是妻子也难逃其责,双双甚至更多的家人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8.
现实表明,官员“私生活”已经和一些官员的腐败结伴而行。预防和惩治官员“私生活”背后的腐败,必须要强化政治教育、严格制度规范、创新评价机制、实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央巡视组进驻全国各地严查腐败,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防范、检查官员腐败的制度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党风党纪月刊》2002,(8):36-36
政府的经济职能造成的机会 政府官员对商业运作或公民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越大,腐败滋生、蔓延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尽量减少政府官员的决策权会减少腐败,并在设计政府规章制度的时候注意其中暗含的腐败机会。  相似文献   

11.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预防腐败的具体制度,对预防腐败有着明显的效果。学术界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当前学术界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研究情况,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14,(12):24-25
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结合广东省查处的腐败案件分析,认为: 当前腐败和不正之风具有八个普遍性特点 一是“官商勾结”。一些官员在与老板交往过程中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各取所需,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埋下了隐患。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发现,一个腐败官员周边往往围着几个不法商人,一个老板背后往往傍着几个官员,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腐败本意指生物有机体变质,"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上》,后来逐渐被应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中,通常把它定义为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发现,虽然腐败主要是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但政府官员腐败并不是腐败的全部,  相似文献   

14.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15):70-71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令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6.
反腐在线     
《廉政瞭望》2008,(10):6-6
商务部官员落马:警惕立法腐败,云铜3高管受贿3500万元“稀释”国有资产,安徽淮南市委书记当庭全盘翻供,湖南娄底揪出2000万元城建腐败窝案,两名前中行外逃官员在美被定罪,重庆规划系统官员改变容积率敛财,湖南永州原副书记借检查工作猎艳,浙江省政府秘书长落马  相似文献   

17.
洪振快 《廉政瞭望》2011,(11):66-67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腐败的官员,却没有不腐败的衙门。如果说有官方机构不腐败的话,那大概只有一个——晚清的中国海关。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19.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0.
布丁 《当代党员》2013,(1):70-70
有一种人,奔走在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为两者见不得人的勾当牵线搭桥。他们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权力托儿。”近年来,因为“权力托儿”而东窗事发的官员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权力托儿”成为官员腐败的催化剂,社会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