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既要处理好同世界体系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同这个体系内其它国家的关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关系支撑的国际环境,需要同其它国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和谐中国的构建也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中国同其它国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建设好“和谐中国”,进而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是新时代为中国人定下的两个新目标。“和谐”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事实上,“和谐”观念正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扩展。历史经验也表明,没有“和谐”,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数次重大调整,其中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2005年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世界观”的两次重大飞跃,对于我国开拓新的对外交往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种外交“世界观”虽然产生于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两种理论存在着共同的思想内核,它反映了中国对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在观察和分析当代世界问题方面的最新运用。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的矛盾及其所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是和谐世界理念的起点,时代所蕴涵的矛盾具有非对抗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和谐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的有序运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5.
世界要和谐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密切合作,运用大家认可的普适价值对各种多元价值进行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在价值目标的确立上,也包括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更包括在价值实践的运行上等全方位的进行。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的统一,为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发挥普适价值的时代功能。同时,普适价值对和谐世界的科学整合还需要许多基本因素的支撑,从共时性上整合实践需要国际机制特别是大国务实力量的鼎力合作,从历时性上整合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它是国内和谐社会战略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中国“和谐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殿军 《唯实》2009,(8):43-47
建立和谐世界是毛泽东和胡锦涛的共同追求。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迥异,他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有很大区别。毛泽东试图通过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旧秩序,建立新的和谐世界;胡锦涛则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国际旧秩序的渐进式变革,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陈佳 《理论建设》2008,(2):38-40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在立足与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现实需要和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柳钦 《唯实》2008,(4):29-34
中国领导人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变化新现实和新趋势下的中国世界观,本质上是21世纪中国新的国际秩序观、世界观、天下观、国家安全观,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与系统化的中国的全球大战略。"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相映成趣,是内政与外交的有机统一。"和谐世界"的理念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诉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世界"应该并可以成为本世纪人类求生存、求和平、求发展的一种新文化、新政策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欧美劲刮“红色风暴” 1993年,《纽约时报》驻北京分社社长克里斯托夫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崛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11.
个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使个人和谐发展,精神世界的充实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然而,在当今世界,随着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的精神世界非但没有得到丰富和充实,反而有日渐空虚的倾向,这表明精神世界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的呼唤。重建和谐精神世界,当然不应该是回到前资本主义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宁谧,而是应该建构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在世界,这需要培养和提升现代公民意识,以区别于以往的精神世界,还要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另外,宗教对精神世界的重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琳 《世纪桥》2011,(7):33-34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在历经多次阐述与诠释后,"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不断得以充实和发展,愈来愈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是一时之想,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西方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基础之上的,它们为"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论创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向全世界提出创建和谐世界的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分析创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谐传统建设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渊源于悠久厚重的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也与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相呼应。它是中国第一次以一种清晰的全球视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与目标所做的深层思考,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建设世界和平繁荣新秩序的良好愿望以及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一种自觉,体现了全球视野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向全世界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障。当前,南北差距扩大,新干涉主义大行其道,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和谐世界的建设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厘清东西方文化对和谐世界的理解差异,正确认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冷静对待“中国责任论”.妥善统筹软硬实力的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和谐世界思想的基础;和谐世界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自然延伸,在本质和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全面、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准确领会和谐世界的构想,自觉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锦涛首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新时期全球战略的总结。“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全球战略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战略指导的中国外交是一种“和谐外交”。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和谐外交的根本目标、国际规制、行为主体、重点领域、主要策略等方面,既共享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徐姗 《世纪桥》2009,(3):58-59
“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中国外交新理念,它内涵丰富,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对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现实问题。"和谐世界"理论,既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现代执政理念的结合,也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延伸,集中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内政外交理念,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林 《实事求是》2007,(1):78-8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在21世纪的外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对此,学术界进行了各方面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和谐世界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以及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意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