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是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引领道德风尚的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湖南长沙作为雷锋的家乡,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着力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手段,持之以恒地推进活动开展,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宣言 《学习导报》2012,(8):64-64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是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引领道德风尚的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湖南长沙作为雷锋的家乡,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着力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手段,持之以恒地推进活动开展,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雷锋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因其文化功能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大众性,因其大众认同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实践性,因其现实转化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因其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雷锋精神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再春 《前线》2012,(3):10-10
具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刘云山同志指4上出,雷锋精神“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此言一语破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为道德温度加热、升温。  相似文献   

5.
40年前,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这位平凡的战士,与共和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世事移易,日月递嬗,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历史已跨入了新的世纪,弘扬雷锋精神,依然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变的时代主题。一、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雷锋的先进事迹很多,雷锋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人物。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所以,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有必  相似文献   

7.
2012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逝世50周年。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在亿万人民群众心中,始终是一个光辉的榜样;雷锋精神作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融入时代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和倾向,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亲社会行为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实现的.在我国,雷锋精神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和行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前提,就是必须科学认识亲社会行为,并为大学生实践雷锋精神提供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世界在变化,变化的速度让人始料未及。但在这些变化下,有一种精神始终常驻,始终指引着人们的初心,引领着一个时代最本质的走向,它就是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经历了诸多风霜雪雨永不褪色的旗帜。正是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巴蜀  相似文献   

10.
康渝生 《奋斗》2012,(3):25-26
50年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因公牺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下,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伴随历史同行的文化精神。毫无疑问,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积淀,其中体现着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境界。今天,  相似文献   

11.
正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的精粹,是辽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至今,55年来,随着学雷锋活动的不断开展,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内涵不断总结、升华、丰富、  相似文献   

12.
<正>雷锋的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他的名字,我们铭记于心;他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习雷锋纪念日”,3月也成为“学习雷锋月”。中国社会历经时代变迁,雷锋始终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敬仰,雷锋精神始终是人民心中的一面光辉旗帜。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3.
书架     
《新湘评论》2013,(7):62-62
《雷锋精神学习读本》 本书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当前社会思想实际,对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和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具体要求等七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有说服力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求是》1998,(5)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5周年。35年来,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的抚顺,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雷锋精神这面旗帜在抚顺人民的心中始终没有动摇,群众性学雷锋活动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的号召,并亲临抚顺视察以后,我们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实践,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探索新途径,开拓新领域,寻求新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抚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离开我们40多年了。然而,全国学雷锋活动几经风雨,却始终没有间断。是什么力量使雷锋在中国大地上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亲笔题词并发表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这么多的领袖人物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把雷锋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我们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6.
今天,雷锋精神依然为无数的人强烈呼唤与默默践行,始终是时代的道德高地和人们的心灵家园。雷锋精神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就在于她能与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并在新形势下彰显出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40年前,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这位平凡的战士,与共和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世事易移,日月递嬗,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前进。历史已跨入了新的世纪,高扬雷锋旗帜,弘扬雷锋精神,依然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变的时代主题。一、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主要内涵雷锋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人们习惯于把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人称为“活雷锋”。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  相似文献   

18.
马振清 《党建》2021,(3):36-38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8周年纪念日.雷锋以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树立了历久弥新的道德标杆.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传承雷锋精神,要求我们科学把握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费孝通先生的“熟人社会”概念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关键词。伴随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熟人社会逐步瓦解,陌生人社会得以产生。在熟人社会中,尚且需要以爱、奉献和助人为乐为核心的雷锋精神;而在陌生人社会中,社会流动频繁、道德真空衍生且社会冷漠滋长,尤为需要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学习雷锋精神的运动已经开展了50年。50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在我们全党、全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也在不断地挖掘雷锋精神中符合时代气息的元素。弘扬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