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自首和立功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了刑法中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对自首的条件、余罪自首的认定、立功的概念和对立功的认定以及自首与立功的界限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证,为刑法理论教学、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自首作为一项刑法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1997年刑法在总结多年来自首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有关自首的规定。司法实践证明 ,自首制度在同犯罪作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稳、准、狠地打击各种犯罪 ,把当前的“严打”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每一个法律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都应该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适用自首这一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对犯罪分子的自首和立功的刑罚制度,充分体现了既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决不手软,同时又坚持坦白从宽的方针。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了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  相似文献   

4.
自首从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刑罚制度 ,也是一项重要的量刑法定情节。自首的两个构成要件是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其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关于余罪自首的法律认定。刑法规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制度对感召犯罪分子主动投案 ,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 ,有效惩治犯罪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但是,从刑法规定及目前已有的司法解释看,均未涉及犯罪自首问题。笔者认为,刑法应明确单位自首制度。所谓单位犯罪,按照我国刑法第30条之规定,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单位犯罪是1997年修订刑法增加的内容之一,在理论界,单位犯罪一般也称为法人犯罪,但单位与法人的概念是有  相似文献   

6.
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肯定了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存在空间。不能因为行政法规规定了报告义务而认为排斥了刑法评价中的自首情节,行政法上规定的义务不能够简单"移植"到刑法中。把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现场的行为作为自首情节的评价不仅不与行政规定冲突、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也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还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节约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前看来,现行刑法或者刑事政策等对于自首制度的相关规定,都存在对自首空间有所限缩,对自首成立条件有所限制等问题。自首扩容研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自首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所以,对自首制度进行适当的扩容研究很有必要,以保证切实实现自首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问题",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刑法条文并没有任何特别规定或者例外情形,也没有任何排除适用总则关于自首规定的说明,这一点是不存在争议的。然而,刑法理论界对于交通肇事罪是否适用总则关于自首的规定却存在支持与反对的重大分歧,并且视角繁多,原因各异。自首制度作为总则规定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适用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和加重情节。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成立自首的条件,即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接受审判的,就应该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一规定实际上属于自首的一种特殊情况,刑法理论上称为“余罪自首”、“特殊自首”、“非典型自首”、“准自首”等等。那么,余罪自首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以及在认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谈谈看法。 笔者认为:余罪自首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主体条件、客观上行为条件和主观条件。 一、关于余罪自首成立的主体条件 构成余罪自首的主体范围是: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97年刑法典把单位规定为犯罪主体之后,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单位能否成立自首、成立要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未形成统一意见。事实上,单位成立自首有充足的法理、法律与现实依据。单位自首包括一般自首、准自首和特别自首三种类型,各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投案实施者需要不同的成立要件。单位与单位成员之间是特殊形式的共犯,单位自首对单位成员具有推定的自首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首成立的条件问题,是自首理论研究和自首认定实践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目前,刑法学界虽然对自首成立须具备哪几项条件已趋向一致,但是,对于每一项条件的理解仍存有歧义。水义试就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对自首成立的条件作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首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量刑制度。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以及司法实践的不断变化,自首制度的内涵和形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为充分发挥自首制度的作用,并为判断自首提供重要参考,必须分析研究并准确把握自首中的"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相似文献   

13.
坦白原本是酌定量刑情节,由于它体现出的人性化价值契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经济的客观要求,《刑法修正案(八)》将其提升为法定量刑情节,这是合适的。但是,《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坦白从宽处理的幅度与刑法中自首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合,使得二者之间的评价尺度趋于混同。坦白和自首之间存在价值位阶,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4.
司法机关在认定自首中由于各自理念的不同对同一案件往往做出不同的判决,严重影响了刑法的权威和自首制度作用的发挥,被告如实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却隐瞒真实年龄以及累犯等行为的处理,悔罪态度一般或不好不影响自首的认定,可在量刑时考虑。  相似文献   

15.
《宋史·刑法志》中记载了下面这样千百年来被后世人谈论最多的案例。此案关系到古代传统法律中最重要的刑法适用原则——自首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自首而减免刑罚的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其中,唐代自首制度堪称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的典范。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体现出偏重犯罪人主观态度,忽略犯罪后果的倾向,彰显了儒家德本刑用的力量。我国当代刑法也有体系化的自首制度,但适用更为严格,表明现代法律对客观、公正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自首从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刑罚制度。但由于我国的立法尚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自首从宽处罚等有关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自首的概念和自首构成的条件所谓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向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单位自动投案,如实地交待犯罪事实,接受审  相似文献   

18.
自首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在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节约司法资源、体现刑事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案情各不相同,司法人员的法律水平不一,加上一些新的刑法理念的兴起,对自首的认定难免出现分歧。本文从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三起案例说起,从新角度谈自首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正> 新刑法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立功”作了明确界定,弥补了原刑法的不足。其中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犯罪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鼓励犯罪分子检举揭发,戴罪立功起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不完善之处。笔者认为,该条规定尚缺一个自首后一般立功的从宽幅度。首先,从立法意图看,新刑法第68条的立法精神,总的  相似文献   

20.
自首,是刑法总则规定的对犯罪分子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对被告人的量刑有着重要影响。被告人在取保候审后逃跑,又因同案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行为能否被认定自首?请看下面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