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是一首赣东北的革命民谚——《打倒土豪为人民》,表达赣东北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邵式平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两个人都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早年毛泽东与朱徳在井冈山,而方志敏、邵式平则在赣东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3年初,蒋介石不甘心3次"围剿"失败,又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这年1  相似文献   

3.
王淼 《世纪风采》2014,(1):32-37
邵式平,江西弋阳县邵家畈人,1900年1月生于农民家庭。他幼时在乡村读私塾,由于家境贫困,常常辍学,直至1916年虚龄18岁才考入弋阳县高等小学。在这里,他与来自漆工镇的少年方志敏“同窗三年,结为至友”(方志敏语)。  相似文献   

4.
<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根据地建设时解放思想、勇创新路,使各项建设事业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这样写道:“解决其他许多重要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  相似文献   

5.
邓涛 《党史纵览》2015,(2):32-36
<正>1928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后,依靠群众,积极扩大革命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并于1930年打通了赣东北根据地与闽北根据地的联系,遵照中央指示,将两块根据地合并,成立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以后改称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成立了革命政权后,方志敏意识到,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这个世界已经是我们的了,现在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归我们自己所有,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房屋,虽不能说是  相似文献   

6.
鹰潭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承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下,举行了威震赣东北的贵(溪)余(江)万(年)暴动,亦是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地。  相似文献   

7.
正苏区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局部执政的实验田。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创建的闽浙皖赣苏区(又称赣东北或闽浙赣苏区),在中华苏维埃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先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被誉称为"苏维埃模范省",并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8.
《党史文苑》2010,(10):F0002-F0002
鹰潭是赣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下,举行了威震赣东北的贵(溪)余(江)万(年)暴动,亦是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地。  相似文献   

9.
李峰  吴智  付佳 《党史文苑》2023,(12):55-57
<正>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到贵溪调研,感慨万千地写下《渔家傲·周坊》一词:一九二九四月七红旗翻起农奴戟三县岭上风雷激似霹雳暴动烈火烧天赤当年周坊最歼敌而今公社遍地立前去调查并学习有教益革命传统更精辟邵式平对周坊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当年,弋横暴动陷入低谷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决定到贵溪周坊等地组织暴动,并由此建立正规军和政权,推动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是在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在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中,团结和领导苏区人民不畏艰难、  相似文献   

11.
黄道同志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江西省横峰县人,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弋横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4月随红十军到闽北,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在闽北战斗了整整7个年头,为闽北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闽北革命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他的革命实践既具有历史性和区域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全国性。本文以方志敏情系闽北的"三部曲"为题,介绍方志敏在火红的苏维埃年代,是如何把发展赣东北苏区与发展闽北苏区放在一个平台上,实践他"我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一分子,在开展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战斗中,在进行苏维埃的建设中,我都是用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做的"诺言的。  相似文献   

13.
<正>方志敏(1899—193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出生在江西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聪慧而好学,曾在南昌求学,上海谋职,经历过现代文明的陶冶、血与火斗争的洗礼。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弋阳、横峰一带农民的武装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  相似文献   

14.
上饶,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在这块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铸了一道道历史丰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江西上饶及其周边地区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模范的闽浙赣省”;“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上饶集中营,曾经发生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堪称暴动成功的典范。当年的诸多革命历史旧址成为当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观光的旅游景点。1996年,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江西…  相似文献   

15.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16.
梅宏 《党史文苑》2000,(1):18-21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苏区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1900年1月27日诞生于江西省七阳县的邵家级。邵家世代务农,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聪慧。一字不识的父亲为着家中出个读书人,遂将式平送到本村私塾先生邵宝发处上学。邵式平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深受先生喜爱。10岁那年,父亲去世,辍学在家务农。16岁时,邵式平在亲友帮助下,考入七阳县立高等小学堂;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他们发起成立了“七阳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他们邀请爱…  相似文献   

17.
周重贤 《党史博览》2001,(11):52-54
邵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富于传奇色彩.大革命时期,他在北师大求学时,由陈毅、黄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因闹学潮,遭到段祺瑞政府通缉,根据李大钊的指示潜回江西,担任省农协会秘书长.土地革命时期,他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弋横农民暴动",创建了闽浙皖赣苏区和红十军,任红十军政委.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先后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红十军攻打婺源1931年12月,经侦察得知,原驻防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调走,城防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周建屏,戎马倥偬30年,南征北战,于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和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创建了红十军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参与平型关战斗,随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开创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因多次负伤和身患重病,牺牲于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现建屏镇)。  相似文献   

20.
正写于1935年6月23日的《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是方志敏在狱中完成的最后一篇文稿。方志敏写这篇悼文深切悼念慷慨就义的战友,同时也是希望后人永远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一1935年2月初,方志敏等被国民党军警从上饶押到南昌,关押在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的普通号,与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同囚一室;4月下旬,被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