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党课》2012,(1):121-122
老北京箭杆胡同9号(今20号),坐落在一条不到50米长的死胡同里。它“掩藏”在两堵高墙下,北面高墙内如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东面的高墙内则是民政部。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北京的寓所,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1917年1月从上海迁到北京以后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3.
北京是现今中共中央的驻地。她也是中共诞生的摇篮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1917年初,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也由沪迁京。《新青年》迁京后编辑部设在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即陈独秀家。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12月6日,李大钊以《庶民的胜利》为题在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讲演。 五四时期,毛泽东两次来京。第一次,他前来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来京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陆续在中国介绍,苏俄对华宣言在报刊上披露,这给毛泽东以极大影响,他如钒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当时,毛泽东和许多进步青年曾到陶然亭慈悲庵聚会交谈。 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经多次酝酿、讨论,于  相似文献   

4.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5.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林家虎 《党史纵览》2004,2(12):50-53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1916年2卷1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图片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提供)。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1,(6):31-31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  相似文献   

9.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博闻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  相似文献   

11.
"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1919年1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月刊,主编陈独秀。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9月将《新青年》改为机关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3年6月至1925年3月曾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1926年7月停刊。《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月刊;1921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编辑李达。1922年7月78停刊。《向导》1922年9月138在上海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周刊,主编蔡和森。1927年7月18日停刊。《前锋》1923年7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编在秋白。1924年2月停刊。…  相似文献   

13.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4.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9):F0002-F0002
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上海市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渔阳里)2号。曾是原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1920年初陈独秀到上海后,便寓居于此,移沪后的《新青年》编辑部也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6.
以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的《谈政治》为标志,陈独秀实现了思想进程中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由宣传向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本文以《谈政治》一文的研读为依据,追溯陈独秀早期思想跨越的足迹,并对这一重要跨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初创时名<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9月15日,至今已有90周年了.对于这份杂志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重大影响,谁也不会否认.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应当如何准确地看待<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评价极高,有人则以种种理由,贬低它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15年9月,中国文化界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辛亥革命中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和他的朋友,成了这个杂志的读者。不过,人们在当时也许还不像几年后那样意识到这个杂志对于现代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期,比较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团结和培养工作,很多青年因为得到他的关怀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湖南读书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幸运地收到了杨昌济老师从北京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