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早年曾在暨南大学求学三年,抗战胜利后回暨大兼课近两年.目前,已有多篇论著研究其学术思想.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申报>、<谭其骧日记>,结合暨南大学综合档案室所藏的相关档案等,深入刻画谭其骧求学、任教暨大的历史细节,从中探讨求学、任教暨大的经历与其学术生涯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当时暨南大学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特别是1921-1937年期间,学校办学方针鲜明地突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能力,加强适应南洋当地特点的课程设置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结构类型上,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兼顾选修课程,并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上尽量贴近侨教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理念和课程设置实践突出反映了把强化知识本位、意识形态和工具性三者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以及华侨高等教育适应海外侨生需求的发展规律和课程自身不断改进的特征,为中国近现代华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南洋华侨的文化认同与适应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本文对1929年6月由国立暨南大学组织召集的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以文化认同与适应为视角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讨教育对华侨的文化、社会认同与适应的建构、贡献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考察与清末地方兴学思想——以张謇的通州兴学活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教育考察对清末教育改革影响深远。除影响学制外,对清末地方兴学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在教育考察影响下,地方兴学成就比较突出的有张之洞的湖北兴学、严修直隶兴学和张窖的江苏通州(即南通)兴学。前两者的兴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支持下的官方行为,唯有通州兴学,几乎是张謇先生"凭一已之力,赤手空拳,于民智闭塞之情况下,艰苦开拓" 相似文献
5.
以1905年11月17日签订的《日韩保护协约》为契机,韩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面对亡国危机,韩国民众通过义兵运动与教育救国运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恢复国权运动。所谓教育救国运动就是通过和平的大众运动的形式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普及教育,对民族思想进行弘扬,对一般群众进行启蒙教育,为此,创立学会就成为教育救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这些学会中的西北人(黄海道、平安道、成镜道出生的人)的文化,以及为了普及教育而创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会——西北学会为例,试图考察从西北学会的创立到日韩合并的数年间,这些学会究竟为韩国民族意识的提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主义的政策范式下,为了能使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合法化,且又要遵守垄断禁止法禁止成立持股公司的原则,并防止与中小企业政策产生矛盾,日本公平委员会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出台了"VC宪章"。"VC宪章"使日本大金融机构、大企业出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成为可能,并为风险投资三方主体间的交易提供了治理框架,约束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成为了日本传统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起点。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广州是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们着力打造的模范新都市,在市政建设方面虽有许多规划,但多因政府财政困难无法实现。而广东省作为侨乡,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最多的省份,却少有华侨在广州的公用事业方面投资。本文通过分析侨商陈子桢等人承领广州全市市场案,认为广州市政当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侨对本来盈利就少的公用事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侨务服从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侨务的指导原则.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中,中国为了建立包括印尼在内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侨务政策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支持.随着冷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实施侨务政策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侨务政策也因此出现调整的空间,但中国侨务政策调整的限度和可能性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攫取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同时开始了殖民统治。为了巩固殖民地的统治,使"关东州"彻底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根据地,殖民地当局开设了较为完善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殖民主义教育机构。为了达到侵略中国和对中国人进行殖民统治的目的,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汉语教育的制度,鼓励学习汉语的政策,并在各个学校设置了汉语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借助翻译与被殖民者进行交流,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统治。通过剖析殖民当局对日本人进行汉语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从本质上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以李明博政府的韩美战略同盟构想为中心,对韩美同盟的现状进行探讨。李明博政府正力图将现有韩美安保同盟发展为一揽子战略同盟,以此提升国力。由于面临着霸权的现实性局限,深感全球层面的同盟合作变得更加切合实际的美国奥巴马政府正在接受这一构想,但是对于具体的方案,两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而这一点正是本文的要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掌权后在思想领域实行一党专制的重要手段,尤以民国国立大学内的党化教育最为典型。本文着重以民国华侨教育家郑洪年任校长期间的国立暨南大学为考察点,探讨国民党在国立大学实施党化教育的主旨、具体措施及其影响,以加深对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单梳理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特色。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传统与变迁部分回顾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诞生与早期发展;机构与队伍部分介绍了1978年以来以东南亚研究所为主体的发展情况;成果与特色部分介绍了东南亚研究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特色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最后一部分谈到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着弘教泽而系侨情,培育华侨子弟、服务海外华侨事业之宗旨,早期暨南大学以对侨生"来者不拒、广纳学子"的基本态度,使招生录取工作在逐渐走向严密系统的同时,招生录取形式亦趋于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4.
1927年诞生的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绩最多、声名最著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机构,它开辟了中国现代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新纪元".关于这一机构的历史沿革,已有的叙述或有讹误与疏略之处.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考察,提出较为清楚准确的表述,以供学者了解暨大校情以及进行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史回顾时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