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原因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又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第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要害之点是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着力点则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衡量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个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整个国家就业人员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是密切联系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第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基于1978-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各产业对GDP贡献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合理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后,根据我国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针对性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保江 《理论参考》2009,(12):41-42
讲“老结构”问题,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协调,东中西部发展利益仍然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5.
记者最近从河北省有关部门获悉,河北省去年个体工商业者发展到一百二十七万六千多人,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十二点五,发展最快的是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第三产业。目前全省平均每百人中就有个体工商业者二点四人,所占比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首位。 但是,河北省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个体工商业者大部分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城市,而在乡以下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则还相当落后。许多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南就业形势总体趋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自主经营、个人自主就业机制逐步形成.但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需求增长放缓,农村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就业困难群体持续增加等问题.湖南省实施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为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我们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政策,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实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等.  相似文献   

7.
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当前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品提供、科教文卫事业、收入分配五个方面。形成城乡差距有历史的、制度层面的和城乡发展理念几方面的原因。缩小城乡差距要废除城乡不平等的政策制度 ,要统筹协调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5,(10)
<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美丽天津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精心实施20项民心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城市升级版,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1.积极就业政策成效凸显。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一、劳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我国的就业现状也基本符合这一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但对各次产业就业增长潜力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已呈下降趋势。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面临的“与城镇化不相关”问题,是阻碍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应合理推进城镇化、扶持新兴三产的同时重视增加二产就业,以及建立统一就业市场、完善保障制度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成因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制度不完善的限制;二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缺失的局限。为此,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完善就业制度,同时要发展、完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就业,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政府选择的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实施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对当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求利润和竞争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劳动者报酬比重随之下降。但现实情况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是先提高然后降低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劳动者报酬比重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因此,深入探讨改革开放后我国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有利于丰富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社会流动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还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正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力度,促进就业是我国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78—2009年我国产业和就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发现第一产业产值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Granger原因;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交叉弹性很大;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但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很强吸纳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运余 《学理论》2011,(32):237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极不协调,已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通过对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分析,意欲为今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三产化程度,将与工业化、城市化一样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因而,要想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亦即农民的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岗位问题。事实上,这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约束力量。农民就业既指雇佣就业,即所谓的打工,也包括没有被雇佣关系的“自我就业”,如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经商, 甚至开工厂、办公司等等。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使农  相似文献   

18.
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双重渠道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形成"正反馈效应"。然而,在当前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我国农民工就业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就业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约束。从中长期看,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旨在践行"共享式发展"理念的赋能性就业政策,需要作系统性制度安排。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包含户籍协调管理、就业准入配套、社会福利保障、公民权益保障"四位一体"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农民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又给农民的流动与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从长远讲,城市化能够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也必须克服城乡间体制、制度性壁垒和政策缺陷,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解决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运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原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员向服务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