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小英 《法国研究》2005,(1):195-203
一、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思想 18世纪风靡欧洲的启蒙运动最初肇始于法国,而伏尔泰无疑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和精神领袖.这位享誉欧洲的启蒙思想领袖对法国的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一方面认为任何宗教都是愚昧、欺骗、狂热和偏执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必须假定一个上帝的存在(他的一句名言是:"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捏造一个!").  相似文献   

2.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最强势的利益集团之一 ,美国的军控政策是其重点影响的对象。一方面 ,它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积极参与影响美国的军控政策 ;另一方面 ,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使它具备了对美国军控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能力。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同一般利益集团相比较 ,美国军工复合体参与影响军控政策有着鲜明的特点。“9·11”之后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凸现 ,这种势头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1,15(2):70-86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是目标之一,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在美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中,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乃至孤立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都有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红色的源泉     
张莹 《法国研究》2006,(1):83-87
色彩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历史。研究一种色彩需要对与这种色彩相关的各种领域进行研究。红色是最为突出的色彩,最有活力的色彩,最为原始的色彩;在多种语言中,红色是美丽、富有的同义词;与此同时,红色又是一种最为暧昧的色彩。所谓暧昧是指一方面红色既代表了血和火,是生命所必须,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死亡的象征,长期以来它都扮演了一种让人又爱又怕的角色。本文从词源学、纹章学、炼金术、神话学、染料及其印染、宗教、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讲述了红色的发展历史,也就找出了红色之所以在今天仍然那么重要的根源。红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它是荣誉的标志;是革命、平等和团结的象征;它表示危险,用于警戒和惩罚;它同时也是爱和激情的化身……本文着力于红色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的运用,以此角度来“窥视”法国社会以致西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革。最后,在如今全球化趋势之下,不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中国,文化趋同不可避免,红色的运用必将更为广泛,意义也越来越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8月底,我去瑞典参加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有一位外国学者问我:当前中美关系的各种分歧中,哪个分歧最危险?对两国关系最具伤害性?我说,是两国在西太平洋的竞争。一在美国,有一种几乎是原教旨主义的看法:美国是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从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权理论家、战略家马汉系统提出海权理论以来,美国就不断扩展它的制海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把全世界都  相似文献   

7.
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相似文献   

8.
引言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以"复调"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手法,为新颖的"道路小说"创作竖起了旗帜,引起文坛的某种倾向,使其小说带有浓重的前卫色彩;另一方面,昆德拉认为思想是他探索存在和揭露存在的必经之路.将哲学思考与小说结合是他的雄心.他对现实强烈关注与对存在理念不懈追求,展现给现代社会一个思想家的远扩眼光和艺术干预生活的先锋意识,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而又为其深刻而震撼.本文将就昆德拉对小说艺术存在的可能性的挖掘,即作品的形式特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3):126-133
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从中美两国在两百多年前开始交往以来 ,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不但五花八门 ,而且变化很大。大致说来 ,从 2 0世纪初至冷战结束 ,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经历了“朋友—敌人—朋友”的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 ,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些美国人一方面看到了中国的巨大经济增长 ,把中国视为“威胁” ;另一方面却又根据中国内部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 ,预测中国将“崩溃”。美国人对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 ?中国到底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人所创造的,但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