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消费落后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海霞 《小康》2006,(8):22-30
2005年9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邱晓华一语震全国:“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19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除了消费差距过大,另一个让人关注的危险是城里无法立足的商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农村。所谓“城里不要,农村走俏”,尤其在城市消费维权运动日炽的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展开“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农村大有成为假冒伪劣倾销地之虞。在《小康》进行的“消费小康”调查中,对农村的消费环境评估没有达到及格线。  相似文献   

2.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两个重大课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面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这一紧迫而艰巨的课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晋西北老区宁武、神池等县的农村调研时发现,老区农民对中央建设新农村的举措非常欢迎。但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要加快老区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要来一场“消废”革命。2005年,晋西北八县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左右,农村市场已开始成为拉动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农村消费环境以及广大农民消费维权意识令人堪忧。农村消费品市场几乎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以致农村消费品市场被戏称为消“废”品市场。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已成为广大农民难以承受之痛。调查表明,农村消费变成消“废”的成因主要有五个:一是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4.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廖建成在 答媒体问时,指出“农村流通网络不 健全,与广大农民消费需求之间的矛 盾日益加深,这样不利于解决‘三农’ 问题,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针对我国经济总量仍处于非均衡状态的现实,为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中央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启动消费需求,而我国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市场。因此,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启动农村市场,而启动农村市场的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作为扩大农村消费主导力量的政府重中之重是要加大政策资源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财政政策资源。广东农民消费水平低、区域差距大等特征决定了需要调整收入分配、健全农村社保体系、改变消费理念以及改善消费环境。以财政政策分析,扩大广东农村消费需求在于完善支农政策、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将财政向民生转移、培育消费市场、完善补贴政策以及调整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7.
张杰 《创造》2001,(5):42-42
开拓农村市场仍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值得重视并研究解决。据笔者在农村走访调查,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有“六盼”——   一盼加大开拓农村买方市场的力度。随着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商品日渐丰富,城里卖的东西农村也能买到,昔日农村“买难”的现象在农村大多地方基本消失,但与之相反,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卖难”问题,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制约农民购买力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商家应把着眼点从急于开拓农村卖方市场转移到先开拓买方市场上来,多渠道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唯有此,才能增强农民购买力。  …  相似文献   

8.
刘茂盛 《湖湘论坛》2001,14(2):47-48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我国提出了重点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这对于扩大内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和农村市场相比,城镇不仅居民消费水平高,而且市场潜力大,城镇市场具有更大的开拓价值。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必须从城市市场着手。   1999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30 89%,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9年为 1909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61 32%。 199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达到 6182元,是乡村人口 (平均消费水平是 1895元 )的 3 26倍。从发展速度、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城镇居民也具有很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二十年,湖北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二千元大关,达到2102元,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2.4倍,年均递增6.6%。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消费水平由改革前的温饱不足,达到目前的温饱有余,进而稳步向小康迈进,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将能够变为现实。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的特点l、各项消费支出成倍增长,农民生活全面改善,整体消费已实现贫…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针对我国经济总量仍处于在非均衡状态的现实,为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中央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启动消费需求,而我国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市场。因此,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启动农村市场,而启动农村市场的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必须“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1998年9月25日,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发表的《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强调“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对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它作为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予…  相似文献   

12.
肖培生 《今日浙江》2009,(20):51-52
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是有效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台州市从保增长、保民生、保资源的高度,积极实施“123农村康居工程”,即通过4年的努力,全市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0个村,改造建设农房20万户,投入资金300亿元,逐步实现“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无疑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多年以来,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增长并不如经济收入的增长那样快,尤其是农村市场购买力偏低。据统计资料,1994_年全国非农民消费水平为3956元,是农民(1087元)的3.64倍,农民只是非农民的27.5%。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农民将部分收入用于建房,而且每隔10年左右就要对房屋翻修一次,这样相对减少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农民富裕起来后,其首选消费方式一般是建房。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极大提高,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农民的住房条件…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一箩筐     
《时事报告》2010,(2):82-83
亿万农民乐享更多“文化福利” 2009年,全国新建、改扩建1.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全国40%到50%的行政村,超过18亿人次农民在家门口免费看电影,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已达17.7万多个,提前大幅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5.
俞育民 《创造》2001,(11):22-24
根据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40个县2400户农户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平均每个农民纯收入达1479元,比建国初期的195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元,增长36倍,平均年递增7.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递增5.5%左右;每个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1270.8元,比建国初期的39元,增长32.5倍,年平均递增7.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递增5.6%左右。从各个时期的收入状况看,1978年以前的29年间,农民生活提高缓慢,存在着曲折和反复,属于低消费型维持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农村经济停滞,l97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32元,比l966年的103.…  相似文献   

16.
林憧 《小康》2006,(8):32-32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这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的恶化,给新农村建设大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农村消费环境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民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农民消费者戏称为农民“消废”者,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消废”市场之严重。因此,新农村要建设好,首先就要“消除”农村的“废品”,开展一场农村消“废”运动。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经荡漾在农民脸…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40岁以上的人对“赤脚医生”不会陌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要是生了病,就会找身边的“赤脚医生”治疗。“赤脚医生”在当时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赤脚医生”早没了影,曾经在农村广泛推行的合作医疗也大面积解体,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精神食粮还远未满足,发展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山西政报》2007,(11):53-53
近年来.弓家沟村在党支部书记刘忠庆、村委主任王金锁的引领下.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乡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遵循“突出产业发展,体现区域特色,顺应村情民意,前瞻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为己任,心系百姓,情注家园,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7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4元,农村经济大幅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