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外党际交往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始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经历了从服从共产国际指导到独立自主,到确立党际交往四项原则,再到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的百年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敢于斗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道路;践行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民族群众的利益福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总结和吸纳这些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民族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在继承与发展我党执政70年来对外工作经验和成就的同时,反映出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外交指导思想、外交主张和时代特色,更是开启了中共政党外交的新征程。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好对外交往工作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于党的事业以及中国外交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革命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开始了对外工作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经验。建国后至上世纪70年代,政党外交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外交局面打开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较大起伏。尤其是受"左"的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一度受到很大制约。改革开放启动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确立了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党外交顺应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在交往对象、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不断拓展,推动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主体,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与国家治理。参政党对外交往指的是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参与的外交外事活动,主要包括人大与政协外交、政党外交和公共外交三种形式。参政党对外交往具备稳固的政治基础、丰富的历史经验、独特的专业优势与灵活优势,但也存在若干不足。当前,国际话语权愈演愈烈,我国急需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破除国际上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各类偏见与污蔑,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在其中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各民主党派需要进一步发掘对外交往潜力,提高对外交往的政治意识,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对外交往的目标定位,发挥党派优势;丰富对外交往的平台形式,树立品牌典型,从而以参政党对外交往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在一个世纪的奋斗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的法宝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人心向背、力量对比问题的法宝.回顾百年历史,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在于实现自身的团结统一,建立广泛同盟军;在于服务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7.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勃发青春伟力,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关怀、信任青年,百年青年工作发展历程的历史印痕和生命律动镌刻了宝贵历史经验.对青年寄予厚望,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引领青年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道路认同,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是百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发展历程图谱的时代昭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建党工作经验。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建设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从曲折发展到系统化发展的历程,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三次伟大历史飞跃的全过程。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在实践层面,通过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为指导、自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三重维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成就,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以螺旋递进的上升趋势,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可以看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基本遵循,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旨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保障,是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法宝,为继续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开放包容,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经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合同责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究竟是什么 ,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 ,我国《合同法》确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是一个体系 ,是由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这两种归责原则在具体表现上分为三种形式 ,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它们各自调整不同的合同责任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是证明责任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在此问题上国内司法实践部门长期以来处于“谁主张 ,谁举证”的理论误区。笔者将在介绍大陆法系国家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为我国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住宅小区土地使用权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宅小区土地使用权在权利形态上表现为建筑物基地使用权和附属基地使用权 ,从主体形态上表现为基地地表及其上下空间利用权 ,主要包括屋顶平台空间利用权和地下空间利用权 ,各种权利均有其特定的归属和利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是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中证明一个人有罪由公诉机关和自诉人承担证明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这是原则性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存在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包括证明责任的倒置和证明责任的转移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研究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直接关系到《民法》、《著作权法》的应用,以及著作权案件的正确处理。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侵害著作权的损害事实或者法律规定的涉及著作权的其他事实已经发生,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动座依何种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要结合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根据侵犯著作人身权和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不同,予以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16.
走私犯罪侦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私侦查理论界学者先是按照各个走私罪名研究走私犯罪侦查方法,而后按照不同走私方式研究不同对策。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伪报类走私、通关藏匿类走私、擅自销售类走私和海上、绕关类走私的侦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法治状况在重庆打黑的背景中得到明显的表现,在李庄案中得到聚焦.行政、司法和社会监督等各种力量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其间表现出的行政力量的威慑、司法过程的迅速以及舆论监督的特征表明我们的法治追求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量刑情节复杂多样,因此量刑情节的冲突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科学地解决量刑情节的冲突是正确适用量刑情节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解决量刑情节的冲突,较为合理的方案是先确定一个量刑基准点(或幅度),再考虑趋重与趋轻量刑情节,进行综合平衡。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规定定量分析、积分抵消的方法,采用抵消说。  相似文献   

19.
贯穿刑法现代化的思想主线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融合、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统一。三大法系国家“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结构,体现了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犯罪概念的不同立法模式,决定了不同国家犯罪概念内容的差异和犯罪圈大小的不同。犯罪概念的结构体现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应当一致;而犯罪概念内容则体现不同国情,可有适当差别。  相似文献   

20.
论公诉职能中的刑事诉讼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监督职能是公诉职能的应有之义。刑事诉讼监督的方法主要有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开展侦查监督、运用刑事抗诉权进行刑事审判监督以及通过初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开展刑事诉讼监督。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包括公诉一体化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工作情况报告和通报机制、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起诉的内部制约机制等刑事诉讼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