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李畬新任监察御史,掌管宫廷百官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网及其内外相维之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网及其内外相维之制袁刚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监督制度,其性质是专制帝王手中的工具,其对象是皇帝属下的各级官僚,即整个官僚体系。监察官系统相对于行政系统是独立的,它不受行政官管辖。设立御史职官,不理庶政,专督各级官吏,“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在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建。本文以秦、汉、唐三个时代为代表,试析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一、历朝统治者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并且日趋完善。 我国古代负责监察百官的称为“御史”。战国时,韩、赵、魏、秦等国所设置的御史,虽是国君基左右记事之官,但涉及百宫言行,已具有监察性质,至秦,中央设立监察机关——御史府,以御史大大为官,执掌“典正法度”,以御史中丞负责举劾监察,并派出御史监郡。《迪典·职官》载:“秦兼天  相似文献   

4.
监察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就已设有御史之官,掌管五官的纠禁之职,对官吏中的违法者加以察举。我国封建时期的监察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督防百官渎职失职,纠正各级官僚机构的工作失误,维护封建王朝的纪纲法度,巩固封建统治而确立的。尔后随着皇权的扩张,中央政权力的集中,监察制度也不断得以完备和加府强。掌监察之职的官吏,实际上是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对百官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监督和纠举。监察制度发展到唐朝时期,已达到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境地。唐代的监察制度,包括御史台系统和言谏系统两部分。唐代的御史台系统是唐王朝建国之初,沿袭隋制  相似文献   

5.
唐代候味虚撰写的《百官本草》,很值得今人一读。他在《百官本草》中题写御史时写下:“大热、有毒。”御史在唐代是高官。高官,亦有“热毒”,谈官说毒,并与本  相似文献   

6.
监察官员代表朝廷巡察地方政事,是我国古代监察机关所奉行的一种传统监察方式。纵观历代监察官员的巡察方式,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巡察是中央对地方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按地点分工监察官吏,在规定的时间内巡察。汉代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十道按察史、宋代的诸路监司、元代的二十二道肃政访司、明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及清代的十五道监察御史都属于定期巡察。不定期巡察,一般是由皇帝根据形势需要,临时选派监察官员带敕巡视地方,事毕即临朝述职,任期不长,且不固定巡察时间。巡按御史制度就是明清时期,中央派遣监察官员…  相似文献   

7.
唐朝前期的地方监察方式有二:一是御史台不定期派监察御史奉制巡按州县,“纠视刑狱”。二是将全国州县,依“山河形便”划分为十个监察区,设十道巡按,由中央派员作经常性的定期巡回监察。十道巡按除御史外,也可派其他官员兼任,称大使、巡按使或巡察使等。巡按又设判...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是由君主利用御史开始的。御史之名,西周官职中即已有之,本是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记录等行政事宜的“秘书”。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国君为了加强对内外官员进行控制,便扩大了御史的职权。御史兼司监察之职。秦代时,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寺,一面掌管天下文书,一面掌管监察,并以御史大夫为其长官,下设御史中  相似文献   

9.
组织机构 日趋完备   我国最早的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府”,建于秦、汉之际,东汉时改为“宪台”。此时的监察机关还不是独立的机构,隶属于皇帝的私府——少府。到三国、两晋、南朝宋时改称为“兰台”,南朝梁、陈以及北朝周等都称为“御史台”。隋代有两个专司监察的机构,一为御史台,二为司隶台。唐朝因袭了“御史台”的称谓,到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年)改为“宪台”,咸亨年间( 670— 674年)复改为“御史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年),将御史台一分为二,称为“左、右肃政台”,左台专门负责监察京城百官,右台按察诸州官员。中…  相似文献   

10.
明代在中央,都察院与六科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监督百官;在地方,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各行其是又互相配合,共同担负监察的重任,即对地方的监察实行双轨制。按察司是地方的监察机构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地方的监察主要还是按察司一家。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除地方的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与此前已经设立的按察司(管理司法与监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简称三司。按察司是地方固定的监察机关,相当于今天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察厅。按察司设有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等。内设的机构及主要官…  相似文献   

11.
王戡 《政府法制》2014,(25):48-49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或者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法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其中,加强监察机构和体制建设,“以条问事”的依法监察制度,重视对监察官的选用、考核和奖惩的政策是保证监察功能发挥的成功经验;“以轻制重”的策略有得有失;“风闻言事”权忽视查证、举证,危害显见;而监察制度对皇权的依赖性则是其本质特征,亦是它无法摆脱的最大弊端和失败  相似文献   

13.
陈国平 《法学研究》2022,(6):206-222
明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监察权的监督制约,本着“治人者必先自治”的原则,将法定的监察形式充分运用于监察系统内部,在六科与都察院系统之间、都察院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之间、都察院及御史与按察使司之间、巡按御史与督抚之间都建立了互相监察的制度。明代监察系统内部监察制度具有相互制衡、网络严密、全过程监察、规则明确、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对于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监察效能,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因其为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核心在于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专制统治走向衰败时就暴露出一些致命缺点,最终成了它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派专员巡视反腐,古已有之,各朝制度也各具特色,其中较为严密完备的是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巡按御史制度对保证明前期地方吏治的清明,维护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延至明中后期,这一制度却在发展中走向了一条从膨胀到败坏的不归之路,巡按御史的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监察作用几乎失效。明代巡按御史制度从盛到衰的过程发人深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特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确立,吸取了历史上特别是汉代的经验,效法其"以小制大、以卑临尊"的监察体制,以七品御史纠劾地方所有官员,包括位居二、三品的三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司法公正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明 《法学论坛》2000,15(5):99-105
中国古代司法公正保障制度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安定,防止司法官吏任意性的权力行使及罪刑擅断而建立、完善的一整套制约冤滥、保证司法公正的机制,它主要包括法官责任制、录囚复审制、御史监察制、法司会审制和申诉与死刑奏报制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审判制度的特点.本文同时分析了封建时代能够形成这套机制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巡视,即巡回视察,也称巡察,是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帝国时,实行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如何对地方政权实施监控,以维护中央权威。就成为这位始皇帝筹谋的大事。他采取上下并驱的双轨巡察制,一是皇帝亲自巡视,他东巡到过泰山,南巡到过云梦,最后巡视山东途中病死在沙丘平台。二是建立御史监察机构,派遣御史官巡察地方,大多是临时派员专项巡察。始皇35年,北方边患危急,派将军蒙恬镇守。为加强对边防监控,派遣长子扶苏巡监守边。翌年,上郡百姓苦于暴政,在陨石上刻字诅咒“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巡察,查…  相似文献   

17.
北魏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研究程维荣北魏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经历了一个从保持部落传统,到接受中原王朝影响,逐步走向汉化的过程。一、御史台的设置御史之名起源于《周礼》。在秦朝.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并总管监察。汉代出现专司监察的机构御史台(又称兰台)...  相似文献   

18.
西周以来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大略可分为御史制、监察官制、台院制、督察院制四个阶段。御史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主体,也是中央集权兴衰的一个缩影。其演进过程与封建政治的发展休戚相关,逐渐成为君主统治人民的利器。无论是弹劾权、诤谏权、司法权、巡视权、举荐权的行使,还是御史超然的立场、崇高的地位,无不体现了法家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设计理念。不少御史在历史上留下了学识通达、才行老成的美名,这种操守的传承和职能的发挥,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封建皇权和中国古代的监察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刚 《法学杂志》2000,(3):57-59
我国封建时代的监察监督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伴始终 ,其最大特点 ,莫过于监察监督乃封建皇帝绝对控制的监察监督 ,不但谈不上对最高权力的约束和牵制 ,反而成了封建皇帝个人的耳目工具。  相似文献   

20.
明朝立国270多年,共有16位皇帝。大约从第八世皇帝宪宗开始,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原来的双重监察体制遭到破坏,监察制度走到了它设置初衷的反面。巡按御史权力膨胀如果追踪溯源的话,那么在第五世皇帝宣宗时就有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守”,排名列于三司(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之上。三司的一把手都是二、三品的高级官员,出门是骑马的。巡按御史只有七品,出门只能骑驴,行李不能超过80斤,吃饭时不能上鹅肉。有位叫胡智的御史大着胆子上奏,说巡按御史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