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集团的覆灭在客观上提供了一次历史转机,使得有可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内的健康力量,同江青集团在这一时期,围绕着坚持还是纠正“文革”的错误,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教育革命”问题成为这个时期斗争的一个焦点。 “九一三”事件前周恩来发动教育调整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林彪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同时,也在客观上提供了一次历史转机,使得有可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而把整个中国导向正常的发展轨道。周恩来等在当时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去抓住这个历史转机,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可惜由于毛泽东未能充分领悟林彪事件的教训,继续迷误和坚持左倾路线,再加上“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使这一历史转机被丧失。在这一时期,围绕着坚持还是纠正“文革”的错误,展开一场一场政治斗争。“教育革命”问题成为这个时期斗争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3.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71年9月13日,中国发生了林彪集团因策动反革命政变未遂而叛逃国外的重大事件。事件的发生使经历了五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首先,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从而使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契机开始产生。严峻的政治现实,使毛泽东不得不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使他必不可免地要在政治上重新依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排斥的一些老同志。九一三事  相似文献   

4.
“九一三”事件是我们党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是两架飞机外逃,载着林彪等人的三叉戟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另一架直升机被英雄飞行员陈修文迫降在怀柔北部山区。我有幸亲临直升机现场,参与处理了“九一三”事件中的直升机一案。2011年是“九一三”事件40周年,我愿意把这一段历史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5.
“九一三”事件是指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三叉戟飞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身亡的事件。这一事件影响很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记载:“1970年至1971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在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正史中。也大多有关于“九一三”事件的文字记载和表述。那么。在这些正史中是怎样记载和表述这一事件的呢?  相似文献   

6.
王蒲 《党史纵横》2008,(2):33-34
“文革”结束后,已是晚年的罗瑞卿疾病缠身。此时,“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正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造成党的指导思想难以拨乱反正,也严重妨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在“文革”中惨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的罗瑞卿刚一出来工作,便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以其对真理的坚定信仰,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旗帜鲜明地支持了不久后发生的那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相似文献   

7.
《福建党史月刊》2009,(5):F0002-F0002,I0001-I0004,53-56,F000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新时期的头两年,党还没有摆脱“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党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属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从而结束了国家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制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8.
"九一三"事件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领导全党尽可能稳妥地处理事件遗留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周恩来领导的落实干部政策的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一大批被打倒的干部重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从而加强了党内抵制和纠正"文革"错误的力量,为最终结束"文革"准备了极为重要的条件。近年来,随着许多档案资料的公开及一些当事人回忆录的问世,"文革"后期老干部复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9.
陈瑞华 《党史文苑》2007,(11):49-50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已过去30年了,但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过来人来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77年的冬天,尽管“四人帮”已粉碎一年有余.但极“左”路线仍主宰着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逼人的寒气。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就像严冬里的一缕春风拂过大地,使人们,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全国千百万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看到了希望,同时更加体会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深层含义。恢复高考不但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转机。还成为中国十年浩劫之后拨乱反正,命运大转折的第一声号角。  相似文献   

10.
黄瑶 《党史博览》2012,(3):9-11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广大民众经历了由十分惊愕转而重新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从林彪叛逃这件事,人们自然而然地对林彪赖以崛起的"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与林彪集团相勾结的江青集团发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11.
《北京支部生活》2007,(1):13-1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从1968年9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革命委员会至1971年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运动时期。“斗、批、改”由“文革”前几年的政治理念或局部、分散的政治实践发展为全局性、多层次、宽领域的政治运动,不仅占据着宣传话语的主流地位.且呈现诸多历史元素胶结交织的杂乱气象,故亦称全面“斗、批、改”。  相似文献   

13.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叛逃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作为我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除载着林彪的256三叉戟飞机坠毁在蒙古外,还有一架3685直升机被迫降在北京怀柔地区。已经有大量文章披露2565三叉戟飞机坠毁的真相,但3685直升机是如何被“偷”走的?北京沙河机场的那一夜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1929年冬至1935年春,在我党历史上,出现了两次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当时“左”倾路线统治中央的情况下,谁要挺身而出,反对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不仅需要高度的理论水平,更需要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因为他要冒着被党内误解为敌人的代言人,戴上“反对党中央”的帽子而被撤职、开除党籍、甚至杀头的极大危险。何孟雄就是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批林整风”运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九一三”事件后对林彪集团所犯罪行的一次清算。尽管后期遭到江青集团的干扰破坏,仍取得巨大的胜利,增进了军队内部团结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林彪叛国出逃、自取灭亡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在各个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党的政策的措施,解放、起用了一大批“文革”前期遭受打击、迫害的老干部,让他们重新发挥作用,各项工作都开始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17.
筱蕾 《党史博览》2014,(3):F0002-F0002,F0003
正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时,文艺界是"重灾区",面临着平反冤假错案、恢复文艺组织,以及解禁文艺作品等大量繁重的工作。同时,"文革"之前"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对文艺工作的影响,"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影响,也需要彻底清理和纠正。在此情况下,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此时,距离1960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已经19年。会议召开于拨乱反正的历史关头,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武生 《湘潮》2008,(3):8-12
20世纪50代末到60年代初,为了纠正日益滋长和蔓延的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多次发表讲话。其中,1959年5月3日所作的《文艺工作也要“两条腿走路”》的讲话、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上的讲话))和1962年2月17日在《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堪称是周恩来纠正文艺工作中“左”倾错误的三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吴玫 《党史纵览》2011,(7):9-12
1973年8月24日——8月28日北京代表人数1249人全国党员2800万 从反"左"到反右提前召开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九一三事件后  相似文献   

20.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