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颜诗“以用事为博”●谌东飚颜延之作为诗人在六朝影响很大,历来被称为大家。沈约在《宋书·颜延之传》中指出:“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颜氏的著作,在梁阮孝绪编《七录》时,有集三十卷。卷数之多,在刘宋作...  相似文献   

2.
仲秋融 《求索》2013,(5):128-130
在南朝元嘉诗风嬗变中,谢庄诗歌创作汲取各方经验,与元嘉三大家关系密切。谢庄五言诗及郊庙歌辞节奏舒缓而沉稳,杂言诗体式独特、音乐性强,多为自然流露,总体诗风上承屈骚,写景抒情兼取颜延之、谢灵运两家之长。谢庄山水诗绍大谢自然清风,应制诗承延年雅颂规习,杂言诗应鲍照新变之潮,不仅声色合流,开永明声律之先,而且类型多样,文体交融,留下了刘宋元嘉文风向齐梁永明文体过渡转变的痕迹,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宪章鲍明远”:沈约对鲍照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沈约对于鲍照的接受。沈约除了因为其文坛领袖的地位,以其创作中的“宪章鲍明远”倾向引领了齐梁文风,促进了鲍照的被接受外,其所著《宋书》中所附《鲍照传》是史书中关于鲍照的最早的一笔史料,他比同时代的评论家更早地注意并充分肯定了鲍照的乐府诗,在对鲍照的接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文艺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崇 《求索》2005,(5):140-143
谢灵运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重视文学本体与文学总结意识,文学“性情”论,崇尚“丽”“则”的风格论,重视经历、个性与文学风格表现的鉴赏观以及革新的文体观。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文学进步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元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李红 《人民论坛》2012,(8):108-109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作为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谢灵运创作的很多赋文并不为人所熟知。事实上,较之赋体文学流行的汉代来说,谢灵运的赋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着对辞赋这种文体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7.
一、师本管理的内涵 师本管理是“以人为本”这个充满人性关怀概念的微缩,是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关照人的生存与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人格,既有“为了谁”的理论意义,又有“依靠谁”的实践价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发展与提高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师强则校强,师名则校名,“重教”的关键是“尊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力,中西创作论中较有影响的“虚静”说与“迷狂”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二者都主张创作状态的非理性、无意识,都主张诉诸非个体性的内心体验。这是由文艺的共同规律所决定的。相异的一面主要在于,虚静从根本上要求主体的超然、旁观,舍弃一切感性意念,不为情性所动,从而上升到与自然之道的契合;而迷狂则是一种激情的进发,指向更深一层的生命意义的体验。这映射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不同的哲学体认,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黄伟林 《当代广西》2013,(19):54-55
颜延之、柳宗元、黄庭坚和王守仁。这四个历史人物对广西意义重大,他们分别对广西的桂林、柳州、宜州和南宁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这四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颜延之南朝年间,424年,颜延之到桂林做太守,在桂林留下了三处文化遗迹。一是为桂林城区主峰独秀峰命名。他写过关于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孚邑  相似文献   

10.
麦家作为新世纪以来坚守英雄叙事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当下英雄书写态势的多元走向。与传统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不同,麦家笔下的英雄崇高与卑琐共存,他们既有超凡的才能,也有人性方面的缺陷。从叙事模式的角度来看,麦家的文学创作实现了从“人的英雄”到“英雄的人”的转变;在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小说展示了人物性格“神圣”与“世俗”交织的立体感与多面性;在人物命运的刻画上,麦家则对个体的悲剧倾注了诚挚的关怀。就文学意义上而言,麦家的小说创作为当下英雄叙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孤帆一点缓缓来——徐市”灯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逢年过节,三五亲朋聚在一起猜射灯谜,不但增加乐趣,而且启迪智慧,增进交往和友谊。但把灯谜当作一个小镇的特色文化加以弘扬,则是不多见的。在常熟市,就有这么一个灯谜之乡——徐市镇。“徐市”二字本身就是灯谜“孤帆一点缓缓来”的谜底。常熟很早就有猜灯谜的传统。南朝宋时,担任过海虞(今常熟)令的文学家鲍照,曾将古时的瘦辞、隐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时期,又是一个思想极自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走上本体自觉的道路。文学体裁日益多样化。这一时期渐趋大盛的山水诗尤为后人所瞩目。当时,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自然山水体玄悟道。谢灵运深受自然山水的熏陶,大力创作山水诗。其创作的山水诗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呈现出迥异前人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钟嵘撰写《诗品》的现实原因是借此扭转"永明体"追随者片面推尊鲍照、谢朓而出现"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创作倾向,批判武器是确立以曹植诗歌为代表的审美典范,主要批评方法之一便是"追源溯流法"。现实原因促使钟嵘贬低"永明体"相关作家,忽略他们与曹植的联系,为他们寻找一个成就一般的源头。这种主观意图破坏了方法论的彻底性,也放大了"追源溯流法"的理论缺陷,导致后人广泛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邵峰 《今日浙江》2004,(22):19-20
以“统筹”、“协调”、“和谐”为主旋律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单项突进的发展,有别于忽视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的发展,也有别于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发展。它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整体发展,强调经济增长量与质的统一,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强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个阶层的共同受益,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全社会的和谐。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在处于核心地位的重大战略。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既有条件也…  相似文献   

15.
玄言山水诗是指那些借助自然山水的描写 ,寄托诗人玄学感悟的诗歌 ,分为时兴诗和登览诗两类。诗人为寻求“消散”、“寄畅”而进入大自然 ,以“理感”的思维方式观照山川万物 ,从而获得“超游”、“超兴” ,这就是玄言山水诗的发生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 ,这是山水题材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诗歌创作。玄言山水诗向谢灵运山水诗的转变内在于其自身的发展理路 ;晋宋之际玄学的衰落 ,促成了独立山水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何为创作冲动?人们常常笼统地将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混为一谈,二者的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们毕竟不是可以互代的概念。创作动机是“为什么创作”的问题,创作冲动是“不得不去创作”的问题。创作动机指向创作过程之外的某一点,或者是在预期中的艺术效果、社会作用,或者是满足自身的某种精神的和心理的需求。创作冲动则指向创作过程本身,它只是那种推动人们去创作的心理驱力。  相似文献   

17.
袁成章 《今日浙江》2004,(20):43-44
温州是我国鞋革业的发祥地之一。温州鞋革业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在我国鞋革业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特有的光芒。说起温州鞋,与东晋时期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有关。公元422年,谢灵运受到权臣的排挤离开建康(今南京),赴永嘉府任太守。当时正处兵荒马乱、战火连天之际,人们大多隐居深山丛林,加之永嘉秀山丽水的吸引,谢灵运常常带上一两个童仆跋涉在深山老林之中。为了登山的安全便捷,谢太守在当时出家人常穿的“云鞋”上苦下功夫,并在鞋底下附着一层带钉的防滑齿,从而使登山爬坡快捷稳健。有一次,当他攀登雁荡山的鞭蓉峰顶为眼前…  相似文献   

18.
楠溪山水甲东嘉,十里澄潭五里沙。6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最初在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被出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发现。谢灵运酷爱山水,肆意遨游,游历殆遍,并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山水诗篇。楠溪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找诗魂的胜地。楠溪江景区的大若岩,群峰峥嵘,古洞幽深,奇石斗秀,飞瀑流泉,素有“天下第十二福地”之美称。景平元年(423年)春,谢灵运清晨乘船往石室山游览。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象”范畴实现从哲学范畴向美学和文论范畴转化的重要时期.陆机将玄学思潮中的言象意引入文艺学领域,从构思角度阐发三者之关联,触及到形象思维问题;而刘勰则鲜明提出“意象”观并与“物象”相区别,赋予“象”审美化品味,其“隐秀”说为“象”做出全新的界说;钟嵘以“滋味”、“直寻”论诗,要求诗人构象“即目会心”,并娴熟地以“意象”从事批评.此阶段山水、田园诗中的“兴感”以及创作中情与景的结合,均是对“象”的文学实践,这为批评家进行理论总结,提出范畴术语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嘉树 《两岸关系》2011,(12):11-12
评论2011年的两岸关系,可以有两个标准——“稳”与“进”。“稳”是指首先要保住既有的政治基础不动摇、发展成果不变质、前进势头不中断;“进”则是指向前发展和迈进。就“稳”的标准论,值得肯定的有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