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哲学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凸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前瞻性。新时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理论创新、传播方式创新、重视隐性教育、完善理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途径的研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旨取向、阶级本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哲学理性定位的下移有助于这种需要的实现。当前要注意哲学大众化中几种错误的倾向,使大众化走到健康正确的道路上来。实现大众化要和民族性相结合,走理论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举措。这是世情、国情、党情的要求,也是民情的要求。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重要性、途径与手段选择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试论国学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学术界与公众对国学的关注持续升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研究和学术建设却日渐式微,形成了国学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边缘化”并存的社会现象。从国学热的缘起来看,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防止国学热中的不良倾向,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正确看待国学热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热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与国学的内容扬弃相结合、与国学热潮的兴起相同步、与国学热潮的途径选择相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农民群众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现实。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落后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农民思想政治状况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在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阐释好它丰富、深刻的内涵。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主体、方法、保障、反馈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其中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保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大众化工作评价和改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发挥血缘与乡土情结的凝聚作用,注重心理情感原则中“人情”的聚合作用,把握人文主义倾向的导向作用和发挥群体意识思维的“家国”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创制民族文化新的认同模式,强化文化符号认同,维护价值观念认同,推动理性的血缘族群认同和深化历史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则可以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具体量化到个人.从而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构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而且重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把它作为党生存发展、履行自己伟大使命的重要保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提出的理论工作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文献研究等多种形式,发现当代青年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青年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网络等现代传媒已成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中国化的重要渠道。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待加强和提高。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青年化,需要准确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逻辑和方法上的统一性,纠正长期以来简单生硬的宣传教育方式和学风文风,改革管理方式和体制,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互相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只有正确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找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才能更加顺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面向青年学生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入学生的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鼓励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打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宣传工作要起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工作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宣传,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大众化的重要保证;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一定要注重宣传方式的时代性、简洁性,考虑到宣传对象的接受程度;三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时,要充分注意策略性,努力防止庸俗化现象;四是要注意研究与宣传的结合,要把对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建立在理论界和学术界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