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苏联开始寻求"缓和",可以说是在斯大林逝世后不久。1953年8月8日,马林科夫在讲话中提出要和缓世界紧张局势,他说是为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而斗争。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31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召开马研部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专题会议。马研部主任冯雷同志主持会议。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若干重要论述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两家期刊主编及各处室负责人分别结合各自工作谈了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理论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会议还就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3.
90年世界格局变化之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目前国际形势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矛盾与不稳定的特点依然显著。分析国际新形势的特征及其不稳定因素,可以把90年代的世界格局概括为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转向新格局的过渡期,它包含着不确定性。国际形势呈现出缓和与动荡相交织、和平因素与冲突共增的复杂局面。国际关系整体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对外方针政策,把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开展政党外交推进到新的阶段。在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实现了交往对象由单一类型政党向各种类型政党的转变,交往内容由单一政治议题向包括政治、经济、党建等多议题的转变,交往目的由突出意识形态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指导党的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对外党际关系由服务于国家"硬实力"建设转向更注重"软实力"建设,党际交往中由淡化意识形态转向旗帜鲜明地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由单纯发展对外党际关系转变为推动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协同关联,中国政党外交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又称国际关系学,它是一战后最先在英美形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与它们当时的国际地位有关。二战后,出现许多学派,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名称到研究方法也不相同,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在苏联,六十年代还没有建立国际关系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持完全批判的态度。七十年代苏联才开始研究,并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是"分析评价和预测国际形势发展、制定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理论基础。"现称"这个理论正处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积极创建我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已成为实践中提出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战后,国际政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严峻多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与新问题,旧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再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在对外政策上也有重大的调整,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对外关系有很大的发展。这也需要从理论上论证与说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热点频发,金融债务危机相互交织,世界形势变化多舛,为便于广大读者了解国际形势的走向趋势,抓住并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本刊将开设"每月国际形势大事"一栏,特别约请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撰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时代,是旧的意识形态衰落新的意识形态产生的时代,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斗争、排斥、交替渗透并对二十世纪人类的历史进程打下深刻烙印的时代。民族主义作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列的世界三大意识形态之一,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世界》杂志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管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每期均通过专门渠道呈送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参阅。作为中央级外事部门主管的权威媒体,她依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央其他外事机构,荟萃众多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以海内外智库丰富的信息资源,权威解析世界热点、焦点问题,深度剖析国际关系和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最新资讯,充分报道国际重大外交事件,是国人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使各省、地市主要领导及时了解国际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开阔视野,上海市、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各外办与《当代世界》杂志社密切合作、共建发行平台,各为本省、地市300名主要领导干部赠阅杂志,深受各级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与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工作,于本期推出一组专家笔谈,就当今国际形势中的重大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欢迎更多的专家和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研究的地区主义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地区主义与地区化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正在成为地区的世界,国际政治也因此正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基于此,我们需要用一种新地区主义的视角来展开国际关系的研究,关注地区体系这个国际关系新结构层面的基本特征,通过新的假设和研究方法,探讨地区框架下的国际政治与传统的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所遵循的不同逻辑.作者强调,不重视对地区体系与特征的研究,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的和平、稳定、秩序与合作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长期使用"人民外交"的提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官方外交关系,政府间外交成为发展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形式,"民间外交"开始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的使用,而"人民外交"及其意识形态色彩则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调整过程中逐渐淡化。本文基于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对"国民外交""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民间外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五年     
5月30日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南斯拉夫委员会上发表题为《论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演说,批评南共领导人谢米奇(即西马·马尔科维奇)"没有完全理解布尔什维克对民族问题提法的实质","不愿把民族问题看成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企图把民族问题贬低为立宪问题,即把民族问题看成改良问题",并"企图脱离国际形势和欧洲可能的前途来谈论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面对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总格局(或国际大环境)?我们国家应当采取何种对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随着去年以来东欧和苏联发生剧烈变化、动荡及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的到来而更加显得十分突出和紧迫。笔者认为,由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对话的趋势还在发展,尽管在这种趋势下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复杂、动荡的因素及某些方面急剧的变化,但是90年代不会逆转80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软环境包括国家软实力影响、世界体系、意识形态等及国际关系变化的最敏感层,反映了国家实力较量、综合国力竞争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实质性问题.2005年国际社会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阶段性发展的趋变点,对于推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特别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都以特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世界观的变迁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詹姆斯·罗斯诺总结出“分合论”的世界观,并依此为前提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权威迁移现象,提出了“在国内—国外边疆上的治理”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突破了传统理论藩篱,为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诠释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生"语言学转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重视语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维特根斯坦学派代表人物,卡琳·菲尔克创立了"语言游戏"建构主义理论,她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强调规则、理性、虚拟行动等独树一帜的建构主义理论。菲尔克还从命名、类比、比喻、精神创伤、以弱取胜等多个角度,揭示了生活化语言在建构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在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中,菲尔克既批判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解释,也从语言游戏视角出发扩充了建构主义阵营对该事件的分析。菲尔克的语言游戏建构主义已成为融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语言学转向、建构主义转向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金玲 《当代世界》2016,(6):28-30
正自2011年西亚北非动荡以来,欧盟加大了对周边国家"民主转型"的支持力度。然而,随着动荡的持续加剧,欧盟自身越来越不"安全",尤其是恐怖主义的侵袭让整个欧洲神经紧绷。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开始调整其周边政策,淡化意识形态,秉持"利益交换"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更加务实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国际形势的剧变,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界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历史上,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本是同根生",后来才"分道扬镳",还是一开头就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分岐、分裂只是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复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 每个国家都需要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国力或软权力.所谓软国力,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要素构成的,具有可以深入挖掘、迅速扩充与超越时空的巨大潜力,是一种足以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和无形的权力资源.也可以说,软国力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的"魅力",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