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中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当代中国邪教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紧迫的课题。现实中反邪教工作存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策略简单化的倾向。治理中国邪教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法制,严格依法治理邪教,充分认识宗教在反邪教斗争中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化解邪教信众内心世界的症结。  相似文献   

2.
邪教的社会矫治是指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管、劳教等政法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对邪教类违法犯罪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对立情绪,修正思想及行为模式,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工作。邪教的社会矫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邪教群体惨案系有组织、有预谋的集体死亡事件,非法剥夺人类群体生命,社会危害巨大。本文旨在解析邪教群体惨案,综合犯罪主观恶性、行为方式、社会危害等因素,将其分为三个类型,列举典型案例,剖析其主要特征,期望有助于防范和治理邪教的极端行为。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些市县的实地调查发现,邪教违法犯罪仍然是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当下中国治理邪教违法犯罪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要将治理工作推向深入,除需要公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以外,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不可或缺。这一过程中,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特别是治理能力提升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邪教,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打着宗教旗号,利用、歪曲宗教经典中的只言片语,散布异端邪说,蒙骗群众,秘密结社,进行危害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危害中国大陆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实现其野心和私欲的非法组织。中国大陆邪教生存原因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是邪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从个体自身层面看,邪教成员个体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性,是邪教得以滋生并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而邪教治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则给邪教生存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6.
邪教是当今世界的精神污染公害中的首害。邪教既不遵照宗教理论来解释世界观价值观,也不按照日常生活规则来解释人类行为,具有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属性。我们应从邪教产生的文化根源寻求治理路径,只有铲除了邪教生产成本的文化土壤,才能有效治理邪教。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建设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治理邪教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邪教是全球新宗教运动的极端产物,应从多学科的理论范畴,进行综合研究。法轮功邪教势力的恶性膨胀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革时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局面形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土壤。因此,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谓农民犯罪,简单地说,就是农民违反国家《刑法》,触犯国家刑律的行为。成都地处大西南腹地,四川盆地的西部,是四川省省会,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990万,农业人口670万,占总人口的67.8%。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从而导致外来人口的增加,但外来人口的过度流入,尤其是农民的过度流入,给成都这个本已不堪重负的都市愈加沉重的压力,社会问题增多,农民犯罪案件飙升。针对成都市6个城区与各郊区县(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农民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遏制农民犯罪的方略。  相似文献   

9.
邪教问题影响恶劣,我国严厉打击邪教组织,以维护社会安定。然而,对邪教信众的处置却是个难题。邪教信众大多是受邪教骨干分子的蛊惑,参与到邪教活动中的,对邪教行为深信不疑。许多邪教组织即便已经被破获,但其信众仍然顽固不化。对待大多邪教信众,不能一味打击处理,要通过对邪教信众基本心态的全面分析,进而对症下药,寻求最佳、最有利的挽救邪教信众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红艳 《前沿》2005,(7):206-208
人类社会跨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邪教在我国重新抬头,并且逐渐泛滥起来。邪教的泛滥绝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因此,正确认识邪教的真面目,深入分析其社会思想根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遏制邪教的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成为不争之实。目前,考量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分化。虽然分化过程显失公平,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方面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在阶级阶层关系中,干群关系、新老阶层关系值得关注。因此,需要倚重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形成的合力,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等问题,破解干群矛盾,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背景下,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的巨大变化,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我国公民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导致民众的自律力和判断力削弱,道德准绳和善恶标准模糊不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对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分析,提出重构对策,期望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石学峰 《桂海论丛》2009,25(1):83-8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资源正在重新配置,社会利益正在重新调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和机制也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新的重大挑战.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认真对待它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优化社会利益关系,使我国社会平稳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妇女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妇联工作”的关系,对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审,阐明了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要跨越的主要现实障碍,指出强化妇女社会工作是传统妇女工作模式转化的关键。文章重点论述了转型期我国妇女社会工作整体推进的思路,即妇联组织的工作模式需进行现代转型,高等院校需强化对妇女社会工作的教研投入,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妇女组织需深度介入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应努力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三位一体模式,并朝着本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视角探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分析其深层问题,提出只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才能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找到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众传媒在政策过程中担当着议题建构者、民意代言人、政策宣讲者及监督者的角色。但是不论是从参与政策过程的范围,还是从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说,它都只是有限度的参与政策过程。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推进,处在行政隶属关系与市场利益机构双重利益结构制约之中的大众传媒,也面临着从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的传媒体制和传统向企业经营模式与理念的变迁,在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建芹 《桂海论丛》2008,24(4):25-28
不同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的成因与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从其根本原因上看腐败都是由权力而引发,都是由于不受制约的权力或对权力的制约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腐败预防机制的建立,必然地要从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入手,从特定历史时期公权力的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构建反腐倡廉的社会体系,特别是构筑新时期腐败预防机制的道德防线、权力防线及机会防线。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的仇警心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下社会中存在较明显的仇警心态,主要表现为民众对警察群体的低度信任、负面刻板印象以及频繁的警民冲突。仇警心态产生的原因既有宏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结构性怨恨的弥漫,也有中观层面基层政府滥用警力的不当做法,还有微观层面警察队伍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滥用公权、粗暴执法等严重问题。要疏导仇警情绪,可从理清警察职能,明确权力责任;树立法治理念,强化规则意识;科学应对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公民教育,提升民警素质这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前沿》2010,(14):105-108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和创造社会和谐安定局面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经济转型为背景,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其成因,从而提出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对策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事件剧增,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控对策入手进行分析。本文就分别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法,例证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有利于决策部门从实质上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