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中美建交以来规格最高的经贸交流机制,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被美国冠以"战略"两字的中美之间的双边对话.本文试图探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动因和缘起,回顾以往所进行的两次战略经济对话,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定位,并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美建交40周年前后,美国对华战略发生范式上的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明确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对华实施竞争性政策。这种全面竞争战略具有长期性,本质上是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其背景是中美实力对比、美对华认知、美国内政治及全球战略等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中美战略竞争,最好的结果是双方经过长期博弈形成战略稳定。在此过程中,两国的经贸摩擦将成新常态,地缘政治博弈更趋激烈,而双方紧密的经济纽带很难被切断,美苏冷战式的对抗不会重演。但如果美国执意在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在台湾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上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中美关系将变得更具对抗性。  相似文献   

3.
中美建交后,双边合作快速发展,对两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的消长变化,是影响中美合作的主要因素.中美合作将在不断摩擦、冲突中继续推进,成为增强两国战略互信、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和主要推动因素及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4.
纵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美贸易,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中美贸易深受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因素制约着中美贸易。当两国政治交好时,贸易就迅猛发展。当两国交恶时,贸易就发展缓慢乃至停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交恶,贸易停止;1979年,中美建交...  相似文献   

5.
在抗衡苏联扩张基础上接近并最终建交的中美两国,其关系曲折复杂,已历经30载.建交初期,中美关系宛如婴儿,步履蹒跚,每走一步都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进人中期后,随着苏联解体,双方关系因失去了战略共同点而跌宕起伏,处于震荡时期;迈人新世纪后,中美关系在不断磨合中逐渐寻找到新的战略基础,双方在经贸、反恐、能源、气候、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经贸关系中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以至于经贸关系成为连接中美两国最强有力的纽带,足以防止两国总体关系出现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6.
《和平与发展》2021,(5):104-117
中韩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快速发展。但2021年5月下旬,韩美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多处内容直接或间接指向中国。特别是联合声明首次公开提及台湾问题,这也是中韩建交以来的第一次。与此前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模糊"相比,文在寅政府的对华政策立场出现明显动摇。出现这一变化是多重因素所致,总的来看是美国施压,以及韩国政府的利益需求、对华认知与政治盘算共同作用的结果。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也将迎来新一届韩国政府,中韩关系面临深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两国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韩国政府须保持战略清醒,同时中韩两国宜加强战略沟通,释疑增信;两国民众宜进一步加强交流,消除隔阂,从而深化并确保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一、中巴友谊建立在双方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向前发展。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建交之初,中巴交往较少,仅保持一般关系。从50年代末开始,外部环境变化使中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共同的战略利益使两国由普通邻居变成了唇  相似文献   

8.
建交后的三十多年里,中美两国在海洋多个领域积极展开对话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呈现出非敏感领域进展顺畅、海上执法与安全合作有序推进、机制化建设不断加强等特点。两国海洋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中美在海洋领域合作的深度相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由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互信不足、双方对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法的理解存在分歧等现实制约,深化两国海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应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大局出发,将中美海洋合作纳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总体框架之内,积极推动双方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9.
张哲馨 《亚非纵横》2012,(5):8-14,59,61
近年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地缘矛盾和较量日益尖锐,两国在亚太地缘安全上似乎正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合作困境”。然而必须看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既非“大国必因争霸而走向对抗”的历史宿命,也不是中美政治制度差异所导致的对彼此的永恒猜忌,而是中美在对彼此的战略试探和相互适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战略互疑。令人欣慰的是,两国高层正在通过不断的相互“战略再保证”,努力巩固和扩展双方的战略互信。同时,两国在亚太地区各领域展开的务实合作及该地区其他积极因素均有助于中美在地缘安全上找到一条新型的大国共存与合作之路。未来,两国应通过更多对话及互利合作,进一步巩固彼此的战略互信,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领导作用的基础上,逐渐整合亚太地区现有的各种安全机制,为各国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国安全关系在两国总体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对于维护两国安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核威慑实力弱于美国,中美之间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战略稳定关系的不对称核稳定态势。中国对美国存在一定的核威慑能力,但有效性仍有差距和不足。这一差距容易使美国产生压制和削弱中国核报复能力的机会主义思想。实施限制损伤战略、发展导弹防御能力、进行战略反潜是美国对中国实施战略机会主义的主要行动。美国谋求削弱中国核报复能力、打破中美不对称核稳定的企图,与中国努力维持核威慑能力、维持中美不对称核稳定的行为形成了两股力量相持的态势。中国应重点提升核武器的质量,提高威慑信号的传递效能,以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打消美国战略机会主义心态,维持两国间的战略稳定,特别是危机稳定性,筑牢遏制战争爆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