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力 《法庭内外》2006,(1):34-35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子女之间是存在着天然血缘关系的、最近的商系血亲关系,他们的关系具有不可改变性,即使父母离婚,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仍然存在。然而,就足因为父母的离婚,一个个不幸的孩子才会卷入到各类抚养纠纷的漩涡,懵懂之中成了原告或者被告。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也是(或将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管孩子,难道只有吼叫才有效?聊天室里聊家教,父母、孩子都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3.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无畏的真爱。但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却往往上演着各样的家庭悲剧。父母埋怨孩子对其一片苦心置之不理,孩子责怪父母对其丝毫不理解。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对待父母竟然像仇人一般,为某些看  相似文献   

4.
教育TIPS     
《检察风云》2013,(11):75
作为父母,当你们有这些情况时,需要引起注意了:对孩子的某些特点特别敏感;特别不能忍受孩子的某些特点;对孩子的某些特点特别欣赏;完全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努力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发现越来越糟;亲子之间无法沟通。如果我是这样的父母,怎么办?如果你恰巧是这样的父母,那在你前面就有两个功课需要做:一是处理自己的情结,二是重新认识孩子。  相似文献   

5.
一对鲜活的生命,降临在人世间仅3天,就永远地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尽管医院称孩子已经死亡,可是见不到尸体,孩子的父母如何能凭空相信这个说法?15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孩子的信念。你听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  相似文献   

6.
李滢 《检察风云》2013,(5):74-75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我常常接触到像小凡一样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疏离、母子(父子)关系紧密或纠缠,所以使得孩子无法独立成长。只是这个小凡会"变身",有些表现出行为情绪问题、有些是逃学厌学、有些是进食障碍、有些是撒谎偷窥等。  相似文献   

7.
别闯红灯     
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消息一出,在交警眼皮底下闯红灯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没有交警时,很多人面对红灯仍是大摇大摆通过。有意思的是,大人间红灯时,身旁的孩子往往会出面阻拦,如果大人硬要闯红灯,孩子们会拉住大人的衣角,甚至还会发脾气,对此有些父母不以为然,有的也乖乖听劝。  相似文献   

8.
晓言 《中国监察》2009,(5):62-63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一生能留给孩子什么?作为子女,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9.
李莉 《江淮法治》2011,(11):50-50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了,因为在这一天,父母会给他们买心爱的礼物,或带他们外出游玩,享受家庭的温暖。可是,还有一些孩子们,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0.
“姓’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下.宗族的功能和力量最强大,所以“姓”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同姓的宗族相互帮助,共同参与安全防范。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和名字一样,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是区别不同人的一个符号,不必太计较。人们不应在以孩子的姓氏作为传宗接代的标志,不应以此去证明人们之间的依附从属关系以及孩子的归属问题。姓氏本身并不具备维系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作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只能是亲情和血缘。因此在孩子跟谁“姓”的问题,父母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出走”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悲剧。面对孩子的离家出走,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处理?“知心姐姐”卢勤为您点亮那盏明灯。如何看待离家出走《法律与生活》:现在不少孩子都比较叛逆,稍有不顺心,就会冲动地选择离家出走,您是如何看待孩子离家出走的呢?卢勤:离家出走只是表象,而精神世界的缺失才是本质。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时,“谁来给孩子精神扶贫?”父母面对孩子要反思:孩子究竟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他们心灵的成长需要什么。作为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父母,什么叫长大?理解了才叫长大。对于孩子而言,最大…  相似文献   

12.
<正>常规亲子鉴定分为两种,一种是被检测男子、孩子生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鉴定,称为三联体亲子鉴定;另一种是被检测男子(或被检测女子)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鉴定,称为二联体亲子鉴定。目前在亲子鉴定中,二联体亲子鉴定的比例远超过三联体亲子鉴定,在二联体亲子鉴定中,由于缺少父母一方的遗传信息,特别是当争议父与生父之间存在近亲血缘关系的时候,争议父与生父之间就会有同源等位基因,而且血缘越近,有同源等位基因的STR基因座就会越多,这种情  相似文献   

13.
大约100年前,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有一个叫克拉克的村子,村子里有一户贫困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一天,男孩的妈妈让他去把30只鸡蛋卖给邻居。临出门前,妈妈对小男孩说“:孩子,这30只鸡蛋能卖40美分,如果邻居嫌贵,就卖35美分。”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拿着鸡蛋到了邻居家。到了邻居家,邻居就问他这鸡蛋要卖多少钱。小男孩并没有像一些自作聪明的孩子一样撒谎,而是选择了诚实。他把妈妈告诉他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邻居。邻居一听笑了,说“:你这么聪明的孩子,把你妈妈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我,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岂不会说你太笨?但是,…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05,(8):52-52
据调查,不少年轻父母期望孩子有权势和名利。对于这样的调查结论,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鉴并不感到吃惊,他说,“现在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一定程度上是权力和金钱”。夏学鉴担心年轻父母的这种期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说,“年轻父母应该看到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变化,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社会价值取向走偏的部分,直接灌输给孩子。因为用这样的观念培养孩子,可能让孩子没有责任心,没有同情心,甚至出现人格问题,让整个社会变得冷酷无情”。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常回家看看"也曾被当做为儿女、为官的一个必备条件. 老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事实上,在古代,法律上惩罚的不孝,是如下六种行为:诟詈双亲、别籍异财、奉养有缺、居丧嫁娶、匿丧不举和诈称亲亡.从隋唐到明朝,法官只要判一个人"不孝",具体罪名一定逃不脱以上六种.可是到了清朝,乾隆即位以后,法定的不孝行为又多了第七种——忘亲.什么是"忘亲"?《大清律例》写得分明:"游荡他乡、远离父母、不知归养者,均属忘亲不孝之人."换句话说,你必须常回家看看. 如果不常回家看看,会受到什么惩罚呢?这要看情况,看你是平民还是官员.如果是平民拒绝回家探望父母,一经父母"首告到官",政府就会像通缉罪犯一样通缉你,逮住之后,"拘送归家"——把你捆起来,强行遣返,因通缉和遣返产生的所有费用,譬如公差的来回路费,都由你来出.这还不算完,以后政府征用差役,会优先"考虑"你,而减免钱粮的时候,却没有你的份儿.这里有一个前提:得由你的父母亲自去告,然后官府才会受理,亲戚邻居检举揭发的不算.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养子大国 九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郊外的一座公园举力、了一场野餐会。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下来回奔跑,家长们则坐在屋檐下的长椅上饶有兴趣地交谈。尽管这就像家庭剧的情景,但有—点不同的是,这些孩子一眼看上去就与自己的父母不是同一种族。  相似文献   

17.
顾建梅 《检察风云》2012,(10):76-77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既喜爱又困惑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这样或那样。却偏偏事与愿违。有些家长会感到沮丧,觉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而另一些家长则会产生好奇,是怎样的想法才使孩子形成这种行为?我们知道,孩童的思维模式和成人的大相径庭,了解其认知状况,对于家长进行当下的爱的合理教育更有助益,这也是对未来家庭教育的一个良好铺垫。  相似文献   

18.
某单位有位老兄,被人唤作“二百五”。何谓“二百五”?请看两例:有一次听领导作廉政报告,老兄竟当场提问:“你有没有贪污受贿行为?”弄得领导措手不及,面红耳赤,好半天才说出“没有”两个字。还有一次领导在会上批评老兄动不动就“越级”反映“不实”情况,会后,这位老兄径直找到那位领导说:“你可以批评我,我也有批评你的权利。”而后历数几件事,最后还是几个同事硬把他拉走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江淮法治》2012,(6):57
上期答案:《小赵有权要回被收养的孩子吗》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这就是说,即使父母离了婚,也不能因此消除父母子女之间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离了婚的父母仍有抚养  相似文献   

20.
自从做了母亲,我是万万不能听到或看到一点关于孩子的不幸消息的。但凡网上、电视上、报纸上报道了哪里的孩子被拐卖、谁家的孩子遭遇遗弃、虐待或者是由于大人的疏忽而误伤,我的心就会变得异常沉重,若是再“不慎”看到了图片或影像,就像被人用拳头击中了心脏、被人生生地拉断了连接泪腺的神经,那种难过,很难平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