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犯罪黑数”,是犯罪统计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最早由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莱提出。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蔽数字,指的是尚未被发现的、潜伏的犯罪数,即在客观上已经实际发生了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尚未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但还未被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的犯罪的数量。犯罪黑数所指向的潜伏犯罪通常有二个特点:一、潜伏犯罪是已经实际发生了的犯罪,而非尚未付诸实施的潜在犯罪倾向;二、潜伏犯罪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的特性,其主要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不易被群众察觉或被司法机关掌握。潜伏犯罪的存在表明了实际犯罪的总量大于已知犯罪的…  相似文献   

2.
“犯罪黑数”或称犯罪未知数,是指确实存在的犯罪活动没有在犯罪统计表上反映出来的犯罪数,也即是没有被揭露或没有受到司法机关追诉和审判的犯罪数。“犯罪黑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黑数”,就是犯罪事件已经发生,犯罪人和其所犯罪行均未被司法机关发现;另一类是“相对黑数”,有三种情况:1.犯罪事件已经发生,司法机关已立案侦查,由于没有找到犯罪人或证据不充分,不能定罪处罚;2.司法机关对已经归案的罪犯,只查明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黑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务犯罪黑数问题戴兵一、职务犯罪黑数的内涵与外延所谓黑数,是指一个存在的未知数。职务犯罪黑数则是指职务犯罪已经发生或完成,检察机关没有发现因而未能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犯罪数量。也就是说,此类犯罪的犯罪事实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检察机关至今没有发...  相似文献   

4.
犯罪黑数问题一直是犯罪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确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编入官方刑事统计中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的大量存在不仅破坏了犯罪一刑事责任一刑罚三者之问的关系,削弱了刑罚的威慑功能,而且会使犯罪人产生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犯罪的增加,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威胁。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狱内犯罪黑数(余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监狱统计资料来看,犯罪黑数在服刑人员中还存有较大的比例,成为刑罚执行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监狱的安全。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必要的研究,以便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维护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犯罪黑数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黑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记载在刑事统计中的具体犯罪数据 ,也就是刑事统计犯罪个数与实际发生的犯罪数之差。犯罪黑数存在的原因相当复杂 ,而要控制这一现象 ,也需要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法律原因以及主体因素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者对犯罪黑数现象存在原因的一般性解释仍属现象性解释,而非根据性或本质性探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或"贱讼"观念、"和为美"之道以及"二元论"法学观的缺失,才是我国犯罪黑数现象存续的真正根据。  相似文献   

7.
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指的是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问题无论对社会治安形势,还是公安队伍建设,执法机关信誉、形象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究其原因主要有执法方面的原因、被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和案件本身的原因.应根据犯罪黑数形成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对策以减少犯罪黑数.本文试从我国犯罪黑数的原因入手探究犯罪黑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笔者及同行办理大量刑辩案件过程中,在检察阶段,特别是法院阶段介入,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发现实践中存在大量尚未被侦查机关发觉,显示在起诉意见书、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之外的犯罪隐案,即犯罪暗数。尤其在当前“严打”重点打击的涉及黑社会性质共同犯罪案件中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贪污犯罪,自古有之,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禁而不绝的“痼疾”。这种犯罪在当代中国有些什么规律呢?文章分三个部分探索了这种犯罪的起伏规律。辐射规律和黑数规律。一、贪污的起伏规律,是指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呈现的时起时伏、时高时低的规律。二、贪污犯罪的辐射规律,是指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这个特定时期贪污犯罪走向的轨迹。作者探索了部门、地域两个方面的辐射规律。三、贪污犯罪的黑数规律,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但在正式的犯罪统计中没有反映出来的犯罪数字。  相似文献   

10.
李轩 《中国司法》2012,(3):36-43
一、引言:诉讼实践催启《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 现行《民事诉讼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民事诉讼法典制定于1991年,迄今已经过去20个年头。不容否认,这部法典存在着三大历史局限:一是1991年民事诉讼立法时依法治国战略尚未提出,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因而这部法律在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步暴露,不得不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不断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第88条规定的不是追诉时效延长,而是追诉时效终止.“立案侦查”应解释为“立案”,且不应区分对人立案与对事立案.认定“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不应限定在立案或者受理后才实施,不应要求犯罪嫌疑人知道已经立案、自己已经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已经被告知“不能逃避侦查或者审判”,不应要求其逃避行为导致侦查、审判活动无法进行,也不需要其具有“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目的.只要在追诉时效期限内刑事立案或者受理的,就应当无限期追诉,但自首、被当场抓获、扭送司法机关后才立案且未再逃避的除外.相关学理解释忽视了刑事侦查和司法证明的特点,有随意添加要素、不当限缩之嫌,而且过于繁琐、弊大于利,属于人为制造法律漏洞,故亟待澄清.追诉时效制度适用于一切犯罪,主要意义是对追诉时效已过的犯罪黑数不再追诉,而不是对已经立案的犯罪无限期追诉.追诉时效制度的本质是国家刑罚权的克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伪装成运营商基站实施犯罪的行为(俗称为“伪基站”犯罪)逐渐猖獗,危害性日益突显。但由于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此类新型违法犯罪行为没有专门规定,各地行政、司法部门对该类案件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在罪名罪数认定上都存在一定争议,造成对违法行为防治不利,目前全国各地的“伪基站”案件仍在不断发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文章拟根据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理论学说,结合防治工作现状,就伪基站犯罪中的罪数形态问题进行专门具体分析,意图为运用法律武器应对“伪基站”行为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梁继勇 《法治研究》2006,(12):76-76
一、我国洗钱犯罪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上洗钱犯罪十分猖撅,已经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差距,在法律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明确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构成洗钱犯罪。洗钱问题在我国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洗钱犯罪的范围已由原来的走私、贩毒和黑社会犯罪的违法所得,扩充到贪污、贿赂、侵吞国有资产、偷税漏税等各种违法所得。  相似文献   

14.
办理法人犯罪案件中的相关问题郑昌文,曹斌,盛建华当前法人犯罪比较严重,但实际被查处的却比较少,究其原因,除人们主观上存在着法不责众、为公不犯法等认识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是法律方面的问题,即有关法人犯罪的规定不健全、不完备,难于操作。本文就当前办案中存在...  相似文献   

15.
所谓贿赂犯罪黑数,又称贿赂犯罪暗数或贿赂犯罪未知数,亦称“隐藏的贿赂犯罪.”贿赂犯罪黑数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贿赂犯罪黑数越高,就越会对社会构成严重的危害. 为有效遏制贿赂犯罪黑数的扩张,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如下对策:(1)要从立法、司法和社会综合治理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要对贿赂犯罪黑数进行实证性与专门性的理论研究,注重对贿赂犯罪诸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和司法统计,探索贿赂犯罪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做出预测,提出防  相似文献   

16.
完善刑法典两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犯罪化(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法律尚未规定为犯罪但有必要施以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犯罪化(De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原本由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从法律的规定中剔除,使其正当化或者行政违法化。 我国自第一部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称《刑法》)颁布实施以来,进行了广泛的刑法立法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单行刑法,还在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设立了刑法规范。上述单行刑法以及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的刑法规范,或者通过直接创制新罪名,或者通过立法类推或扩大刑法所规定的某些具体犯罪的主体、对象、客观行为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明显地体现了犯罪化的立法倾向,丝毫不存在着非犯罪化的现象。创制我国新的刑法典,实际  相似文献   

17.
再论犯罪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是行为人的选择性行为,是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由于犯罪是由法律从外在标定的,与个体的内在需要、人格等变量不存在必然性联系,任何犯罪在特定情境中都会存在偶然性特点。犯罪者人格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也只体现在倾向性和选择性方面,情境的随机性质,又使犯罪者人格在跨情境状态下表现为理性、非理性或相对理性等多个层面。采取何种方法满足需要、实现目的的手法选择,决定了行为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定性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团伙犯罪归属的具体形式上。在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紧跟国家刑事政策,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努力契合“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政策要求,多从青少年自身寻找团伙犯罪的原因,提出“严打说”、“感化说”等防治对策。随着研究思路发生变化,学界提倡“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再仅仅将犯罪归结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更多的是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探求犯罪根源,并提出“法律完善说”、“特征预防说”、“综合治理说”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犯罪作为一个全球性社会现象,如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介绍,外国计算机犯罪发生于本世纪60年代,我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则始于1986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运用和普及,国内外计算机犯罪活动都在逐渐增多,我国到1988年底全国被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共7起,1989年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为13起,1990年为20起,到1991年计算机犯罪的数字又翻了一翻。目前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及造成的巨大危害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重视,如何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对于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公司犯罪是单位犯罪和经济犯罪交集的一部分,对于公司犯罪我国《刑法》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目前对于公司犯罪现象﹑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公司犯罪在内的经济犯罪黑数大,企业家犯罪与公司犯罪密切相关,仅通过专项行动治标不治本。笔者主张在对公司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求公司犯罪背后复杂多样的原因,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推进和完善法治,才能有效治理公司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