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前期的惩贪立法及其特点孙玉荣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末各种积弊已经根深,官吏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清代前四朝(顺、康、雍、乾)皇帝一直把惩贪作为整饬内外官员的中心和重点内容。康熙曾说过:“治国莫要于惩贪。”雍正说:“...  相似文献   

2.
沈栖 《检察风云》2013,(23):36-36
我国封建社会到了清代,虽说还有类似“康乾之治”的“回光返照”,但它已呈现“强弩之末”的颓势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个年代,贪圣公纸腐败丛生,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宋,衰落于明清,终于在清末光绪年间被废除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科举制度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但究其自身的封建主义属性,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之后已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了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时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4.
宣金祥 《政府法制》2010,(12):54-54
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统一天下后,他反复思考:为什么历代王朝开国时大都能励精图治,后来却日渐衰落,最后土崩瓦解?为什么像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王朝竞会如此短命而亡?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吏治不严,官员腐败。而官员经商,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  相似文献   

5.
故事从宋太祖灭后蜀讲起,大将王全斌率领大军进入四川,宋太祖谆谆告诫:“军队所到之处,不可焚烧房屋,驱赶百姓。”然而,宋军到了四川之后,不顾宋太祖的告诫,滥杀无辜达数万人。他们的劣行激起了民愤,老百姓纷纷起来抗争。宋太祖一方面严惩有关人员,另一方面派宋太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到四川慰问。  相似文献   

6.
陆贽是唐德宗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一生为官清正,刚直不 阿。自唐肃宗后,唐王朝进入衰落时期,公元780年唐德宗李 适即位后,重用窦参、裴延龄等奸相,政治更加腐败,贪污贿赂 之风遍及朝野。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被任命为平章事(宰相)。陆贽 为相后,坚持倡廉惩贪的主张,一心想改变唐王朝的腐败局面。 他一方面积极与贪贿之风作斗争,一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始终伴随着吏治腐败,贿赂公行,但在统治阶级中,也不乏有远见卓识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吏治,倡廉肃贪。严刑峻法以惩之,德政礼治以教之,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只是由于制度使然,许多朝代,或先严而后滥,或始廉而终贪。  相似文献   

8.
宋代初年,在五代时期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朝政府官吏“承五季(代)之习”,贪污腐败的情况非常严重。不仅地方官吏借职务之便大多“黩货厉民”,中央的重要官员,甚至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官员,也有不少人“罔顾宪章”进行贪污受贿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后的宋太宗赵光义,鉴于“五代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深怕重蹈五代各朝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国运短夭的复辙,因此,曾相继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政府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用重法治之”。  相似文献   

9.
尹志英 《政府法制》2013,(21):48-48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  相似文献   

10.
纵观有明一代,治吏的重点又在于重点惩治贪官污吏,其法制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从立法方面看,惩贪法制在整个明代法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条文繁多,法网严密,刑罚酷烈,预防措施也非常得力。从执法方面看,一是大量法外用刑,刑罚手段残酷;二是做到了有贪必肃,不避亲贵;三是借助民众力量,建立了民拿害民官吏制度。但由于封建社会自身的局限性,惩贪法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根除贪污。  相似文献   

11.
刘鹏飞 《政府法制》2014,(23):24-24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自小读书不多,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期,投身军旅的赵匡胤觉得要干出一番事业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不读书,没学问是不行的,因此,一有机会就发奋读书,不像周世宗时期的一些武将,攻城略地之后就一门心思搜刮金银财宝,他呢,就喜欢搜罗书籍来读,经常手不释卷,“开卷有益”就出自他的口。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世纪,是指自古希腊罗马文化衰落(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最后灭亡)到公元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约一千年的漫长时期。中世纪初期,是基督教神学确立自己独尊地位时期。这时,法的观念淡漠,法的统治几乎终止;或者说,这时是神法统治。与此相对应,这时的罗马法默默无闻,《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早巳被淹没达几个世纪。 那么,为什么到了中世纪中期,会出现罗马法的复兴呢? 首先,从最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世纪中期,欧洲封建社会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滋长,使欧洲城市空前发达,商业贸易也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法律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的基础。在经历“礼治”、“‘法治”、“礼法合治”三种形态演绎之后,中国古代法文化趋向成熟,中国古代法律由然而生。“礼治”形态始于般商,盛行于西周,至春秋衰落。夏礼、殷利、周礼一脉相承。它是建立在‘将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的基础之上,是‘王权天授”的神权政治和“国家一体”的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质上具有法的属性,发挥着法的效用c但奴隶社会“札”的规范在一定条件下又由社会舆论保证实行泥而又具有道德和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政治化惩贪例析——以唐前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星 《北方法学》2013,(6):124-134
传统中国政治斗争无处不在,在政治斗争的需要下,政治化惩贪应运而生。政治化惩贪是以惩贪为名,行打击政敌之实。专制政体下政治权力制衡的缺失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根本原因,官员多贪贿的事实及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直接原因。政治化惩贪对传统中国惩贪实践整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选择性办案、选择性不办案、用刑畸轻畸重等特点,惩贪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而传统中国的政治斗争也因此更趋激烈复杂。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沿海贸易、采矿业等几个方面,以思路纲要的形式,来重点谈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统治者对其制度压抑。  相似文献   

16.
唐人张鷟(文成)的《朝野佥载》主要记载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朝野见闻,书中对当时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官员贪暴都有不少揭露。其中第三卷记载了一些贪官事迹:  相似文献   

17.
富有特色的新加坡反贪体制及运行机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立法上注重反贪制度的构建,并充分考虑执法需要,严格执法,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促使公务员“不敢贪、不能贪、不用贪、不想贪”的惩防体系。负责贪污调查和预防的CPIB独立性强、职权广泛、工作效率高,工作上对总理负责,业务上受检察官的监督和制约,在治腐防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折杖法是宋代笞、杖、徒、渡四刑执行制度的一般规定,颁行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宋徽宗时期颁行的“大观更定笞法”和“政和递减法”是否是“建隆折杖法”的修正法,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辨析,肯定了“大观更定笞法”、“政和递减法’’是“建隆折杖法”的修正法。  相似文献   

19.
贿赂犯罪,在剥削阶级的国家机构中,乃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无论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尽管他们的刑法中都有禁止贿赂犯罪的规定,然而,由于剥削制度的性质所决定,贿赂犯罪是根本不可能制止的.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几乎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都是对当时官吏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贿赂公行等黑暗、腐败、丑恶现象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0.
据说,在孔府内宅门内的照壁上画有一只状似麒麟的动物,然而.它并非象征吉祥的麒麟.而是象征丑恶的“贪”。其张牙舞爪.四只爪子踩着的全是宝物.足见它是一种生性贪婪的怪兽。介绍孔府的资料称:“在封建社会里.官宦人家通堂前都画有这种怪兽。”究其用意.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