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迫使下产生的新型的、科学的、适用的环境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矛盾调和后的良性理念。环境伦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得到了各国和各民族的广泛支持。将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来阐述这一理念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有利其发展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锋 《理论导刊》2006,(10):32-3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对人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6)
环境伦理正是满足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需要,以求得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这是人类寻求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因此,应需对环境伦理的道德教育进行深化,应加快对环境伦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军军 《党政论坛》2013,(21):53-55
理清生态文明素养的丰富内涵,是提升国民生态素养的前提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国民更加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聚集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基于中国梦的理论视域,国民生态素养至少涵盖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现,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谭恺 《学理论》2010,(22):128-129
图书馆伦理是图书馆根据社会文化需要确立的总体职业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图书馆职业道德状况但又高于图书馆职业道德,并对图书馆个体伦理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8.
周志刚 《理论探索》2005,1(2):24-25
“对象性活动”原则是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原则 ,它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一把钥匙 ,有助于从理论上澄清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和黑格尔唯心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同时在方法论意义上 ,能够帮助我们辨明当今环境保护论和环境开发论的片面性 ,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 ,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带给人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们陷入严峻的生态危机。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传统的、狭隘的指导技术活动的世界观 ,片面夸大了技术对人的功利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改变传统的技术发展理念 ,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去指导技术的实践活动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生育的社会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作为人类整体利益的"守望者",理应肩负起最重大的生育伦理责任。政府生育伦理责任主要表现为依据"善"与"正当"相结合的伦理思维路向,履行适度生育、优生优育、生育补偿、生育技术等方面的伦理责任。若欲政府承担相应的生育伦理责任,必须树立生育伦理责任意识,形成生育伦理舆论,加强生育伦理责任管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组织化或制度化过程,公共管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伦理意蕴,其管理行为、权力运行、政策制定及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地都从伦理那里获得了公共治理的道义支持和伦理合法性。公共管理严密的结构性也决定了其伦理诉求的有机性,制度伦理、政策伦理和职业伦理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基本伦理体系,并在效率、正义、责任和和谐等价值准则的引导下,发挥着规范、选择、引导和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杨珺 《理论探索》2012,(1):37-40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力和人自身自然所具有的生产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通过劳动而融通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等伦理内涵。践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应遵循自然自在尺度、动态平衡尺度、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尺度、属人的德性尺度。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蕴含的环境伦理建构条件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于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们正在不断探索 ,但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视 ,那就是除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之外 ,还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持和推动 ,尤其需要有新的道德观即生态文明道德观来支持。1  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核心与本质是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它们能够协调一致 ,求得一种互动平衡。在发展上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筲业葵 《学理论》2009,(17):58-59
高科技是在传统技术之后出现的对人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技术群体的统称。面对着传统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它高倍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与传统技术相比,高科技必然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阐明高科技的这些特点,分析高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德性:构建和谐领导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忠益  王磊 《理论探讨》2006,8(3):159-161
“和谐”作为社会的主旋律,在现代社会管理中越来越成为领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德性作为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在领导者追求和谐领导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谐领导的本质就是领导者灵活运用领导职能,巧妙发挥领导艺术,在与环境平稳互动中同被领导者无抵触,无冲突,和衷共济完成领导活动的目标。因此,在构建和谐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的德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应从领导者的思想、品质和人格方面做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诉求是正视发展实践的异化问题、反思传统发展观的伦理缺失的必然结果,而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伦理精神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它能够始终给予发展伦理审视,保证发展的科学方向,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羲 《学理论》2010,(8):58-59
在对环境问题界定的基础上,引发了对科技的思考,我们认识到科技具有的二重性,在对人们价值观念片面性的探究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观点,借助伦理学的基础知识,从环境伦理的角度重新考量当代环境问题,希望能够从观念上转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对于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