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义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语义场,语义场指的是属于同一特定活动或同…特定领域的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组词,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语义场(Saeed,J.I.,1997:63)。例如,在animal这个核心概念下,chien,cheval,chat,loup等词共同构成一个语义场。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是一个把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并显示其间相互关系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探索面向国际社会中国应有的形象与对策──冲突边上的随想庄礼伟“文明的冲突”、“中国的威胁”、“围堵中国”、“反西方的联盟”、……,这类词汇构成了冷战之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话语场。这些“幕布”之后的嘁嘁喳喳声似乎在指证一个事实,即西方在冷战胜利后再度...  相似文献   

3.
雨果美学对照系统是两类元素对照,即正元素与负元素的二重对照,它们都以成组成组的正负对立元素排列。雨果美学对照系统的正负两大元素的在艺术中的关系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这“一切都是互相连锁、互相演绎的”。所谓“互相连锁”指的是彼此连结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结合但并不相混,目的在于以丑烘托美,  相似文献   

4.
法语对英语的巨大影响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由于大量借用外来词,有些外来词和英语本族语原有的词汇发生重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同义词。一般说来,英语本族语比较口语化、朴素亲切;法语词汇较庄严、文雅。同时在词汇体系里,词与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汉词典”的编纂和其它双语词典一样,其困难之一来自于法汉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词场和语义场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词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文化内涵差异的反映。这一双重差异给“法汉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都打上了烙印,首先对应词的难寻迫使词汇翻译以定义化、阐释化以及再度背景化来寻找话语对应,弥补词汇对应缺陷。其次,释例也经过筛选,裁剪,甚至创造,意义造成重释或扭曲。最后,语体标识和语言层次表面照本搬抄,与词汇翻译之间出现龃龉,这一切反映出源出语所载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要融入接受语的模式,不可避免要遇到后者的抵抗、自卫甚至反攻。本文认为,法汉词典的技术处理和教学功能应跟文化认同以及理解并行考虑,而对于他者文化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到词典技术处理的质量及其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词汇计量及其应用采用现代统计方法来描写和研究词汇始于本世纪初,称为词汇统计(statistiqueslexicales)、计量词TC学(lexlcologlequantlta-tive)或词汇计量(lexicom6trie),“词汇计量”这个术语目前用得最广。按照CharfesMhller的看法,这几个词都指同一方法,属于计量语H学(linguistiquequantitative)范畴。有人将lexicometrle译成“计量词汇学”,但此译名有个毛病,会使人以为lexicom6trie是一门新的语言学学科。其实,词汇计量仅仅为词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可以计量的各种词汇现象提供量化描写,应视为词汇学的…  相似文献   

7.
忻华 《德国研究》2008,23(4):36-42
世界经济的“中心一外围”结构,与世界政治的霸权秩序,是互相牵制、互为因果、融为一体的。而连结“中心一外围”结构与世界政治结构的“枢纽”,是“半外围区”里具有极其重要的安全战略价值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枢纽”之地往往成为霸权国的盟友,它们利用自身在霸权秩序中的特殊位置,获得独特而优越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比一般国家更容易实现经济“起飞”。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国际政治结构中先后出现三个霸权体系,其中第二个霸权体系中的德国,正是凭借世界经济结构与霸权政治结构的互动关系所提供的独特机遇与空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典型案例,能够清晰地表现出“中心~外围”结构与国际霸权体系之间互动博弈的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米是韩民族的精气 目前鲜见而在解放后常能听到的韩语词汇中有“民族精气”一词。耐人寻味的是汉字“精”字和“气”字里都包含着稻米的“米”字。如果说韩国人这种把稻米作为主食的民族的精气乃蕴藏在稻米里面,这不算是开玩笑。因为没有哪一种因素像稻米那样长久支配着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精”字和“气”字都包含稻米的“米”字,并非偶然。据说,原来“精气”、“精神”词汇里的“精”字来源于干净的米粒呈蓝色这种现象。在特别  相似文献   

9.
鸭绿江两岸     
瓦内里在《鸭绿江》和《东方与西方》里论述了东方和西方的一系列对立,从而显示了这种对立的不成立之处。从瓦内里的论述,我们也得出对诗歌的定义,如同拓扑学的空间,法国人和中国人在其间并不需求相互的“了解”或是综述性的概括,而是试图去“理解”(在尊重这种空间的拓扑学运动和潜在变化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各民族历史来看,每个民族在原始时期、即它的童年时代都无法回避大自然给予的“第一启蒙教育”,蒙昧时期的日耳曼人在森林中接受启蒙,他们看到是这样的一个世界:野兽与野兽之间为生存而互相撕咬、吞噬,人类为了生存也不自觉地加入同兽类的竞争。不管是兽与兽、...  相似文献   

11.
卡塔卢尼亚语,如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一样,是伊比利亚──罗曼语方言的一种,是西班牙的第二语言。在卡塔卢尼亚、巴利阿里群岛及巴伦西亚地区与卡斯蒂莉亚方言的地位并同。它还是安道尔的官方语言,流通于法国的东比利牛斯。卡塔卢尼亚语源于外来拉丁语,目前人们还难以考证卡塔卢尼亚语究竟自何时开始完全独立于拉丁语。随战争及政治局势的变化,卡塔卢尼亚语不断演变,越来越有别于拉丁语,而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音素变化,词汇结构到形态句法特征等。如“e”和“0”没有二合元音,词末元音消失,“1”颚化,前领擦辅音扩张,由单一的助动词“haver”构成复合时态等。现代卡塔卢尼亚语借助动词“anar”和不定式构成完咸时。  相似文献   

12.
程抱一在其法语诗歌中,对法语词汇的“汉语式”组合以及意象的并置和剪接,体现了他对语言、艺术形式的创新意识和中法文化融合的自觉追求。他努力寻找两个文化传统的契合点,尝试着两种艺术的联姻。在同一首诗里,我们往往可以读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文学意境。这是他作为跨语言、跨文化写作者的重要特征和其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治理”一词,古已有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治理”作为一个学术词汇和专业用语被广泛使用。社会主义思想与治理思维在逻辑上相契合,无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展现了明显的治理思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严重的干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特权主义和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责任感不强等问题。由于治理思维缺失,它们虽然采取了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举措,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治理问题,反而造成了治理和管理错位及“增层化”的结果,建起了一个假大空金字塔体系。而中国则在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在公司治理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走治理之路,才能打破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国家治理上的治乱循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东亚与世界经济的重构──“东亚经济发展与儒教文化”专题研究之一金日坤一、走向21世纪的难题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经济发生了两大变化。其一是世界史的潮流被改变。很多地区摆脱殖民统治而得到解放,并建立了新的国家。其二是互相对立的资本主...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特别是东欧政局剧变之后 ,“中欧”的概念重新出现在国际政治学词汇中。它不仅反映出政局剧变之后中东欧国家摆脱雅尔塔体系附加给它们的政治概念和“回归”欧洲的文明属性的设想和实践 ,同时 ,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中东欧国家逐渐“回归欧洲” ,中欧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功能也逐渐变化。客观地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中欧”理念的哲学含义已从解放的理念转变为政治上应急的工具 ,转变为中东欧国家之间竞相向西方示好、争取获得更多经济援助 ,并最终回归欧洲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此文中将法语中的隐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然后探讨了各自的汉译方式,这四种类型是:①用“是”、“成”、“为”、“等于”等系词作比喻词的隐喻;②不用比喻词的隐喻,即注释型、呼语型和同位语型隐喻;③虚假定语型隐喻;④拟人或拟物型隐喻。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用来主导地理世界上某些具体的地域,而是一个拥有自我动力、逻辑并在外部冲击下自主反应的、由单个国家组成的集体行为体.目前,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塑造伴随着三种一体化进程:一是曾经共属一个单一制国家或殖民帝国的新独立国家倡议的、初始阶段即已拥有较高程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依赖的维系式一体化;二是当下俄罗斯正在推动的捆绑式一体化;三是初显轮廓、前景远不确定的以欧盟为样本的聚合式一体化.在某种意义上,维系式一体化先验地暗含着退化性;捆绑式一体化则容易引发国家/民族构建与一体化本身间的矛盾,从主权让渡的自觉性视角看可能因主导大国的强制力而包含着一定的退步性;聚合式一体化因其照顾到成员国的平等地位和强调一体化演化的自然特征而具有进步性.这三种范式彼此共存,并且频繁地相互影响,直接造就了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之,在原有的苏联身份终结之后,新独立的中亚五国通过时间(历史书写)、空间(城市和符号建设)和人(宗教与教育)的三重重构等方式,推动以"去俄罗斯化"和"在地化"及"国际化"互为表里的国家身份再造进程.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地区认同,但民族/国家认同与此构成的张力使得它们形成了碎片化的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与汉语“散文”相对应的法语词是prose。但是,无论汉语的“散文”或法语的“prose”都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这是与韵文(法语为vers)相对而言的,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另外,散文还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大的文学类别,包括  相似文献   

19.
继全球化理论之后,德国学者乔格·弗里德里希通过对“中世纪主义”的类比和隐喻方法,极富想象力地创造了“新中世纪主义”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后国际”体系的新范式。新中世纪主义被定义为“一个由民族国家体系和跨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二元普世主义凝聚起来的权威重叠和多重忠诚的体系”。新中世纪主义对全球化理论的话语霸权构成了挑战,它认为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断定主权国家行将消亡的结论是十分偏执的,在后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和跨国市场经济是两种长期并存、相互竞争的普世主义,它们与社会行为体一起构成并行不悖的三大行动领域。新中世纪主义认为,缺乏无可争议的至尊权威是后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考察了雨果17部重要诗集中所出现的同位语隐喻,讨论了它们在雨果诗作中变化的规律,它们与作品主题的相关性,它们的不同形式和这些形式与隐喻意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雨果诗歌里的功能。本文所讨论的17部诗集,收集了雨果从1818年至1878年整整六十年间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同位语隐喻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地与作品的创作年代有密切关系。在1850年以前写的诗中,平均约每1200行诗才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50年至1860年期间创作的诗中,平均约120行诗便出现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60年以后创作的诗中,平均约320行诗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位语隐喻的运用是雨果50年代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同位语隐喻在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剌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均大大高于在抒情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故本文作者提出,同位语喻的运用是雨果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的一大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雨果17部诗集中出现的同位语隐喻共包含10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赋予了隐喻某些特殊的意义。同位语隐喻在雨果诗歌中的作用,主要地不是在于它们的修辞功能,而在于它们的认知功能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