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2.
他是名承包土地的连队职工,吃苦能干;他12年如一日细心地照看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他成了连队职工群众争相学习的楷模,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是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钟振祥。今年48岁的钟振祥,由于长期操劳,显得比常人苍老了许多。夫妻俩曾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俩人是从小学上到初中  相似文献   

3.
<正>石金萍、刘先胜夫妻,是一师一团第五作业站的职工,多年来他俩用"爱心、"孝心"邻里互助、团结奉献诠释了"和谐小康家庭"的真正意义,用勤劳、创业向人们展示小康家庭的真谛,夫妻俩承包了枣园30亩,棉花50亩,一辆拖拉机和交售棉花的网箱车,家庭收入30万元,由于红枣品质好,枣园管理到位,经常作为连队、团场的观摩园。。妻子石金萍和大多数普通职工一样,也曾过着艰苦的日子,那时候  相似文献   

4.
<正>在二师三十三团十六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文化、爱科学、善经营、懂管理、敢闯敢干,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劳务输出的过程中率先致富,并带动连队职工共同致富。他们根植于连队,创业于连队,致富于连队,对职工的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好,已然成为连队里的致富"急先锋",职工致富路上的"领头雁"。棉田里的"领头雁"2009年,王富井从河南老家来到三十三团十六连承包了100亩棉田,连续5年棉花单产突破  相似文献   

5.
提起侯勇,农二师三十团一连的干部职工会说:"我们的侯连长有三能,一能吃苦、二能管理、三能创新."凭着这三能,一连的棉花单产连续3年位居全团第一,职工收入显著提高. 侯勇2009年3月担任三十团一连连长,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一连有7400亩土地和143名职工.在10个农业连队中,一连棉花单产一直位居中下,连队社会治安较差,曾发生草垛、棉场、机务场失火事件,职工人心涣散,侯勇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相似文献   

6.
黄增群是农一师十三团十三连的一名女职工。2000年,十三团全面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土地需要先交自理金,当时连队有人积极承包,也有人观望。黄增群夫妻俩一商量,就承包了连队一块土质条件不好、又没有人愿意包的200亩棉田。她家的亲戚知道后,都说她:"你别  相似文献   

7.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月16日,在七师一二九团七连养殖小区,职工李富喜和妻子高梅正忙着给养殖的大小羊羔添加饲料,这对李富喜夫妻俩来说是自己每天必做的工作,李富喜高兴地说:这几年通过多元增收致了富,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李富喜是一二九团七连职工,多年来,一直在连队承包种植棉花,在率先运用新科学新技术,精细化做好田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一听说谁家困难他就往一边躲,为啥?唯恐有人向他借钱,因为自已穷啊!现在好了,只要人家说干的是正事,他会毫无疑问地回答:"我给你想想办法。"两年来他毫不保留地帮助汉族兄弟脱贫致富,被人们传为佳话。他就是七师一二九团十五连回族汉子马季刚。马季刚原是甘肃籍的回族小伙子,于1985年来到一二九团十五连,勤劳忠厚的他1988年与本连回族职工谢金兰结婚,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  相似文献   

10.
正7月1日,六师一○六团三连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争抢有利天气,指导、帮助职工棉花打顶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该连贫困职工李圣东种植了75亩棉花,由于家里人手不足,棉花打顶工作迟迟没有完成,连队党员干部来到他的棉田为他义务打顶。"感谢连队的党员干部们到我地里来帮助,现在劳动力和生产资金比较紧张,谢谢他们为我解除了心头之忧。"李圣东激动的说。  相似文献   

11.
<正>石金萍、刘先胜夫妻,是一师一团第五作业站的职工,多年来他俩用"爱心"、孝心"邻里互助、团结奉献诠释了"和谐小康家庭"的真正意义,用勤劳、创业向人们展示小康家庭的真谛,夫妻俩承包了枣园30亩,棉花50亩,一辆拖拉机和交售棉花的网箱车,家庭收入30万元,由于红枣品质好,枣园管理到位,经常作为连队、团场的观摩园。妻子石金萍和大多数普通职工一样,也曾过着艰苦的日子,那时候孩子小,负担重,地少,挣不上钱,所有的困难都无情地困扰着她。在她来新疆的第八个年头,公公患病瘫痪在  相似文献   

12.
<正>44岁的杨浩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2005年,他怀揣着致富梦想,携妻儿从四川来到二师三十六团承包枣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杨浩正在苦恼不知如何管理时,连队党支部书记吴洪太给杨浩讲述兵团的发展史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连长和班子成员手把手地传授他红枣种植技术,杨浩深受鼓舞。自此以后他积极参加团、连组织的观摩会,仔细研读红枣管理技术书籍,还把连队技术员和老职工请到地里来"会诊"。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个令人称道的和谐富裕的三口之家。夫妻俩都是七师一二四团十四连的普通职工,在连队有着良好的信誉,女儿上大学,聪慧美丽,成绩优异。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楼房,小四轮、摩托车、电视、电脑、小汽车应有尽有。一家人共享着科技致富带来的好日子。2016年春,冯新兰夫妻俩带头承包了260亩棉花,一次性缴清了全部费用,与连队签订了承包合同和产品收购订单合同。在春播中,他们克服了春雪带来的冻害,及时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底,农五师八十三团十三连新农工李修广从会计手中接过承包兑现款时激动地说:“今年能获得这样的好收成,我感谢连队,更感谢团工会啊!” 此事还要从2002年初说起。十三连是个新开荒单位,新农工李修广要种植的30亩地,碱大,产量低。连队考虑两种方式让李修广选择,一种按实际承包,年底按产量结算;另一种按每亩100元支付管理费,年底结算,亏盈由连队承担。李修广第一年管理棉花,一时拿不定主意,也就一直没有与连队签订任何书面形式的承包方案。到年底他管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一名普普通通的女职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钻劲,创造了连续12年连队棉花单产第一的好成绩,连续12年被评为团先进生产者,被大伙儿称赞为种植棉花的"卫冕冠军",她——就是农一师十三团六连职工孙红玉。  相似文献   

16.
<正>5月5日,七师一二九团二连职工陆续民在手机"农业技术"微信群里,收到了连长罗长远发送的一条关于棉花受风灾后管理技术要领的信息。利用"农业技术"微信群,无论是连队通知有关事宜,还是传达政策、发布种养殖技术信息,都既省时又省力,"农业技术"微信群为连队职工群众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吴达志和谭华仙夫妻俩都是二师三十团三连职工,两人都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好,勤劳肯干。在三连承包土地以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家庭幸福和睦,连队干部职工交口称赞。2002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她和丈夫自筹资金承包了连队136亩棉花地。刚承包这块地时,地里碱片很大。小两口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钱省下来购买有机肥,她们每年购买的牛粪都在七八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19.
近日,由农十四师四十七团工会牵头、团科技力参与的每月一次科技普及推广示范活动,在二连、四连、畜牧连、六连如期举行。该团始终把科技培训作为工作重点贯穿全年,团工会会同农林牧相关部门,分片区、连队召开棉花管理、红枣修剪等各类现场会,各连队也结合实际分别组织召开现场会,接受培训职工近3000人次。同时组织科技示范户到其它兄弟团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