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舒永平的家庭三代同堂5口人。多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凡的事、点滴的情奏响"和谐小康幸福家庭"的音乐篇章。今年39岁的舒永平,是农十师一八八团水管站分管渠系的一名领导。在家里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大小小的事都离不开他。作为长子,父母年岁大,为更好地照顾父母,自婚后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开始他的家庭并不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说民族团结是祖国人民期待盛开的花朵,那么,爱心和责任心就是这朵珍贵之花的阳光和营养。在白水城,有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胜利渠,它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依河而生的各族人民。在一师胜利渠上,有一座水电站,5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心相连、手相牵,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之歌。胜利渠垮渠了"胜利渠垮渠了!"2013年6月18日下午7点左右,水电站站长李如彦接到龙口值班人员的电话,"闸口停电了,闸门无法投放,现在流量是  相似文献   

3.
李溥老人是温总理的“发小”,他们在胡同度过了多年蜗居生活;他还是温总理的6年校友,一起就读于南开中学。直到现在,两人仍保持联络。今年已经69岁的他依然清晰记得温总理学生时代的趣事……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是良心的一种自我表白。曲沃供电支公司城市班32岁的共产党员和波,就是用这样的善心,对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关爱一直坚持了5年。如今,他已经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尽管他的工资收入还不算很高,他却按月给老人送去50元零花钱。冬天快要来了,他送去棉衣、棉鞋、棉帽;春、夏、秋季到来之前,他又送去一件件换季的衣服;老人生病了,他给老人请医煎药,同老人拉家常,听老人讲故事,给老人说宽心话。他日复一日不图回报地做着这件事,并决心把对老人的关爱一直默默地延续下去。我有责任让他生活得更好2002年3月的一…  相似文献   

5.
正孙美丽是四师七十一团二连的一位女职工,1985年,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大她6岁的丈夫郑大忠,刚结婚时,她俩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第二年就有了爱情结晶,孙美丽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生活在一起,生活过得其乐融融;夫妻俩在种好土地的同时,还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老人们总是做好饭等着夫妻俩和孙子回来一起吃饭,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和谐安康。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秋季孙美丽公公郑德禄老人因病去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落到了孙美丽的肩上,,丈夫在  相似文献   

6.
感悟生命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人,整天忙忙碌碌,侍弄自己的小菜园。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城市工作,早就要接两位老人去过舒适的城市生活,可是老人却留恋生活了几十年的团场,不肯离开。很多人跟他开玩笑,说他老抠,不舍得  相似文献   

7.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有一位96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大家都感叹老人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好儿媳。王凤仙就是人们口中的好儿媳,王凤仙今年57岁,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结婚以来,她从没有和公婆发生过争吵,虽然公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7):110-111
【求助记录】我的老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现在已年过花甲,今年年初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老人初到城里虽然很高兴。但也很不习惯,在起居、饮食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最近父亲跟我说,他自从进城后老是感觉腹胀,肚子总是鼓鼓的。我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查出什么大问题。我想请教“三T公司”的健康专家,老人如何在日常起居方面调理。以减少腹胀?  相似文献   

9.
最近,本刊记者在采访中遇见这样一位老人,他叫张永明,是桦南县名义乡东双龙村曾经担任过43年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78岁的老人一见到记者,高兴得搬出来几箱子杂志,从《党的生活》复刊初期的《支部生活》到现在的《党的生活》,老人一本一本拿出来给记者看.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是二师塔里木水管处的卫生员,一个是二师三十六团阿不旦村的65岁老人,他们虽然相距400多公里,但是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关系亲如母子,绽放出一朵绚丽的民族团结"幸福花"。4月16日天近黑时,塔里木水管处的陈景华驱车400公里来到结对亲戚吐逊汗·司地克家,每到节假日,他都会来吐逊汗家看望老人,并向老人学习维吾尔语。  相似文献   

11.
安文斌,西宁市城北区司法局局长,他第一次见到老人,是在1991年,那时他刚调到马坊派出所担任管区民警,也就是片儿警。在辖区入户调查时,他时常看到一位年迈力衰的老人挑着沉重的水桶颤巍巍地向巷子深处走去。老人偶而外出散步的时候.依然孤身一人,陪伴在他左右的,是一只乖顺的小黄狗。居委会的人告诉他.这位孤寡老人名叫张德林.今年已经86岁.独自一人生活在省矿建公司家属院已有几十年了。望着老人孤独的背影.安文斌的心隐隐作痛,他陡然生出一个念头:帮助和照料张德林老人!  相似文献   

12.
<正>傍晚时分,美丽的乌什水夕阳西下,屯垦小区的林荫道上,一位推着轮椅的老人歪着头和坐在轮椅里的老伴亲切地交谈着,并细心地从老伴身上捡掉一片金黄的落叶,他们就是一起走过50多年风雨的夫妻杨世玉和李学英。杨世玉是1964年从北京空军部队转业来疆的军人,今年79岁,退休前一直在九师一六八团从事放映工作,比他小四岁的老伴李学英是家属,家中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3.
亚文 《奋斗》2010,(5):44-45
<正>什么是幸福?亲手创办起齐齐哈尔市解放门老年公寓的李铁锋说,"让公寓里生活的老人们感受到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从2001年起,由他一个人创办起来的老年公寓已经先后收住了300多名老人,同时,安置了下岗职工再就业30余名。李铁锋采取的居家式管理模式,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服务,用无微不至的关爱让老人们把老年公寓当成了家,把自己当成了"亲儿子"。创业9年来,他为老年人织就了一片多彩的晚霞、撑起了生活的一份希望,这个守护夕阳,关爱老人的热血男儿,用自己的汗水和爱心撑起了一片创业的天空。  相似文献   

14.
大爱无言     
<正>他是一名法官,兢兢业业的法官;他是一名孝子,远近闻名的孝子;他是一个热心人,坚持自信乐善好施的热心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人;他是一个癌症患者,父母、岳父母四个老人中,有三个癌症患者。多年来,他穿梭于家与医院之间,忙碌在四个老人膝下,送走两个老人,仍照顾着两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照顾了这个照顾那  相似文献   

15.
1964年9月,清丽秀美的金慧,刚高中毕业,就和10万浦江儿女一起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塔里木——农一师.当年11月,品学兼优、工作积极认真、累脏苦活样样抢着干的金慧被评为塔里木河机关农场优秀学员,并被选调到农一师胜利渠电站指挥部工作. 1965年5月1日,胜利渠电站建成发电.由于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金慧又一次被分到需要技术含量高、责任心强的电气班,担任维护修理电器设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女婿胜亲儿     
<正>"快20年了,我这女婿比儿子还亲,这是我们老寇家修来的福。"说这句话的是农五师八十四团73岁的退休职工寇均吉,老人夸的好女婿就是八十四团医院党支部书记王世超。王世超的父亲长年多病,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过一些,11岁的他就和弟弟一起打土块贴补家用。疾病缠身的父亲在王世超1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作为长子的他便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相似文献   

17.
<正>刘军、赵小春夫妇是一师一团第12作业站农工,他们的父亲与他们一同居住了好些年。刘军和赵小春对双方的老人都同等对待。就是煮元宵、荷包蛋,俩人个数都一样。他们的父亲都快80岁了,刘军的父亲生活能够自理,可赵小春的父亲就不能如意了。赵小春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尤其是这两年更为严重。老人出门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夫妻俩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老人。有一次,他们要到农田干活便把老人锁在家里,可等他  相似文献   

18.
不高的个头,瘦削的脸庞,一身洗得发旧的衣裳,以及那烙印着劳累的皱纹。走在茫茫人海中,他显得太“土”了。然而就是他却在农一师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赫赫业绩。作为农一师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过塔里木拦河大闸、阿拉尔大桥、上游水库、胜利水库、四团水利枢纽、胜利渠等大型水利建设,曾参加过胜利渠电站、上游电站、二级电站、西大桥水电厂等大小电站建设,他就是西大桥水电厂原副总工程师张增清同志。在电厂,人们都称他为张工,如今已退休多年的张工仍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余热,关心着西大桥水电厂的生产建设。 1958年,从风景宜人的重庆市水利专科学校毕业的张增清支边到了新疆兵团农一师工程一支队施工股。这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施工任务到哪里,工作人员就到哪里。春夏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5,(6)
<正>他只干过泥瓦匠的活儿,却让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不懂股票,却让村民们人人拥有股份,家家笑逐颜开;他开过废品收购站、经营过饭店,当过"三位一体"的村值班主任,深谙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他曾抱住一位因想不开而打算跳楼的老人说:"叔,要跳我陪你一起跳!"老人推开了他说:"支书,咱村发展得这么好,可全靠你呀,这事儿不能让你陪着啊!"——他,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区大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成贵。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6,(5)
正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这座敬老院,让112位老人安度晚年。他为老人们带来家的温暖,却太多地亏欠了自己的家人。他,就是宁城县汐子镇敬老院院长周绍堂。67岁的周绍堂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依旧每天奔波忙碌。早在1983年,周绍堂就跟着当年的老院长亲手盖起了汐子镇敬老院,1988年老院长退休后,憨厚肯干的周绍堂接过了院长的重担。敬老院先后接收的112位老人都是五保户,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滋润些,周绍堂费尽心思。他在院内建起酒窖,酿酒挣钱补贴敬老院开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