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那么强大的苏联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为什么执政了74年的苏共会迅速崩溃?从1991年8月苏共被停止活动到12月苏联解体,为什么无论是民众还是苏共党员都没有站出来表示抗议?  相似文献   

2.
赵婷  王聪聪 《唯实》2012,(12):91-94
官僚特权集团是研究苏联剧变的重要维度,它在苏联剧变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阶级》一书对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将掌权的官僚集团称为新阶级。吉拉斯所说的新阶级实质上就是指官僚特权阶层。虽然对官僚特权集团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有不同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严重破坏党的先锋队形象,破坏了党的政治合法性;也成为改革苏联模式的的障碍和阻力,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苏联特权集团的利益取向直接加速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3.
白皋 《共产党人》2006,(9):34-37
15年前,一个重大事变使全世界感到震惊,也使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深感忧虑,这就是苏共亡党和苏联亡国的事变。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出“禁共令”,宣布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的活动为非法。悍然查封了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个各级领导机关,并关闭了《  相似文献   

4.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落后的传统文化所造就的高度集权的体制,经过俄罗斯传统文化裁剪的马克思主义只剩下国家占有、平均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教条和依照这些教条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它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在和平建设时期必须进行改革。但高度集权的体制自身阻碍着改革,最终促使苏联和苏共走上不归路。苏共执政失败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必须狠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革高度集权的体制。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早已尘埃落定。今天,我们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前车之覆"。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评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同时引发了有关国家的社会动荡与分化、国家的分裂与重组。  相似文献   

6.
方雷 《发展论坛》2003,(9):73-75
关于苏联剧变的原因,中外思想界和学术界已有许多人提出了种种看法,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原苏联几十年来发展战略的选择、转换及其失误这个角度去探寻其剧变的原因。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指导其社会经济运行、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总规划和总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战略的失误,是导致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初始的战略选择———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得失列宁逝世以后,联共(布)党内围绕社会发展道路和计划方法等问题发生过激烈争论。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各部门的产品尤其是重工业部门的产品的增多这个目标出发,制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群关系的恶化极大地削弱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甚至成为苏共败亡的根源。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不坚实、党群关系的纽带断裂、党群关系的认同基础坍塌、党群关系的思想理论基础崩溃最终酿成了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悲剧。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抛弃。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苏共亡党视为一记警钟: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务必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总结苏联剧变的惨痛教训,深入分析党群关系的恶化对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效如何评价,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它不仅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指导思想与一些重大政策,还涉及到与苏联剧变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的论著中,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亦不尽一致。本文提出一些看法,以借此机会听取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政党有信仰才能举旗定向,国家有信仰民族复兴才有希望,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重要神经脉络,党员有政治信仰,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永守初心。伟大的长征精神内在表露着红军队伍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党员操守,悲壮又凯旋的长征历程伴随着政治信仰思想和政治信仰运动成为党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负载,回溯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党内政治信仰建设,以信仰建设为本位,以政治纪律建设为约束,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在人与政治的统合发展中坚持辩证发展与对立统一制度理性,建党百年,长征精神永存,用共产主义政治信仰永固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底色。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仰存续力提升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5,(3)
政治信仰反映了一种政治理性与政治安慰,具有社会团结和价值凝聚功能,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合理化调整和指导社会实践,提升人类自身的发展。当前经济利益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出现了一元化的政治指导思想与人们多元化的诉求之间的多重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存在政治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意味着人类更加迫切地渴望终极关怀,信仰的重建必须在调整性与连续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新时期提升政治信仰的存续力,需要传统政治资源创造性转换,现有政治资源适应性创新,采取固本与纳新策略,创造维持一定连续谱系的政治共识,为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提供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来,政治文明建设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政治道信仰是对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信奉和追求.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牵引并促进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应重视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是斯大林体制中最基础的因素,是决定该体制其他诸多因素的因素。经斯大林解释、加工和过滤的马列主义,有许许多多是变了味的东西,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理论:一是社会主义的"超阶段"论,一是庸俗社会学理论。前者是俄国民粹主义最核心的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传播中被庸俗论者歪曲的产物。这两种理论和思潮有着共同的社会阶级基础,二者汇流一起,牢固结合,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极左政治思潮,它们滥用马克思主义词句,以革命的面貌出现,不易被人识破;它们以极大的破坏力,从根本上冲击着苏联的革命和建设,造成极端严重后果,最后导致苏联剧变、苏共瓦解。  相似文献   

14.
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实践的深厚根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增强理想信念的有效载体,践行初心使命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严肃政治纪律、践行政治信仰、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巩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信仰信念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连铭 《学习月刊》2014,(13):20-21
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其次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实际上,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就是信仰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当前党的理论教育,特别是基层的理论教育,看似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多是以实用理论、实用技能教育为主,笔者认为,当前党的理论教育要重点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特别是对党员干部教育而言,必须对此有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在这一光辉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一方面为我们党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而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自然想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个曾经一度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会在外无战争、内无动乱的情况下发生剧变?应当说,导致苏联解体和给我们的启示确实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1991年8月23日,叶利钦发布禁共令。当天下午,位于莫斯科中心广场的苏共中央大楼被俄罗斯当局查封。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解散。苏共中央书记处被迫接受解散要求,只是要求再开一次中央全会加以确认。但这个要求因不被叶利钦理睬,也就没有下文了。一个历史悠久、有1500万名党员、掌握国家全部权力的苏联共产党,就这样亡党了。  相似文献   

18.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9.
试析创先争优的政治信仰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既要有形式多样的载体,更要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创先争优的基石,它不仅是创先争优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是创先争优的动力源泉。当前部分党员中出现的信仰危机已经影响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因而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党员的政治信仰;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党员的政治信仰;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党员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