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女孩遗弃街头1996年春节,济南市遣送站收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是由解放阁派出所的民警送来的。据小女孩自己讲;她叫王慧,今年10岁,她的生父前几年得败血症死了。她与16岁的哥哥王元元随母亲一同到继父家里生活,从此她便经常无故地遭到“叔叔”(继父)的打骂,有时把她双手捆起来,吊到房梁上毒打;有时用烧红的拥条蘸水后烫她的脸,至今她的脸上还有烙痕。母亲开始还劝一劝,但每劝一次都要被“叔叔”连抽面光,后来母亲也不敢动了。问她为啥一个人到济南来,小王慧回忆说:“‘叔叔’经常怪我走,这次不知为什么又用棍子打我。…  相似文献   

2.
关于父亲的死,历史的回忆文章多有涉及,说法大同小异,几乎已成定论.但在我母亲许广平和叔叔周建人的心里,始终有一团排解不去的迷雾.到了1949年7月,那时北京虽已解放,新中国尚未成立,建人叔叔即致信母亲要"查究"此事.这封信至今保存完好,全文如下:许先生惠鉴:  相似文献   

3.
百岁感言     
铁凝 《当代党员》2014,(7):77-77
人到百岁,已到人生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8,(10)
金秋十月,迎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迎来了又一个国际老人节。此时我听到一首赞颂母亲的歌:"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咱的妈……"母亲永远是最亲切、最温暖的字眼,永远是儿女情感乐章中最柔美、最动人  相似文献   

5.
问路     
在庐山游玩.那天去看瀑布,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程不见瀑布,我对同行的人说:"我不想走了,太累."同行者说,我来问问路人.问一位返回的游人:"瀑布还有多远?"答:"不远,就在前头." 走了 一程,依然不见瀑布,同行者再问一位返回的游人:"瀑布还有多远?"答:"快了,就在前头." 再继续前行,还不见瀑布,同行者...  相似文献   

6.
黄豆情     
他不知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名字.因那时我还小.只是听母亲说,他是一位搞大豆种植的科学家.是1957年那个政治风暴,把他刮到了苏北,就住在我们家.他整天地劳动,很少言语,只是时常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半小袋黄豆.1963年左右,我们家、我们村里所有人,日子过得很苦.冬日的一天,他拿出那半小袋黄豆,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顾妈妈,我要走了.这黄豆是我多年培育的良种,现在用不上了.留给你们,在这饥荒的年头,兴许还用得着.”  相似文献   

7.
从小双 《廉政瞭望》2007,(11):40-41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也离不开咱的妈。"阎维文的一首《母亲》,道出了浓浓的母子真情。然而,当孝心背离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时,只会酿出罪恶之果……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每到周末我都跟着母亲坐很久的车去县城里赶集,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去"。后来,到了大城市上大学,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心里却总牵挂着那偏远而温暖的家乡,心底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回去"。2013年,26岁的我从一名同步小康大学生志愿者满票当选为盘县柏果镇联营村党支部书记。年轻,既是资本也是短板,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担任支部书记后,我不断向老支书"取经",将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投入到村里的各项工作中,走村串户听意见、牵头改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3月15日21时45分,母亲走了,就在我一转身的工夫,母亲就走了。母亲走得很安祥,她没有留下遗憾。母亲这一生,把生命的激情燃烧到了极致。但是,母亲的去世,就像家里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一下子没了,留下一片让人难以忍受的空落的天空。我好像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无所适从。有时我想,我从18岁开始摸爬滚打,一直在领导岗位,做了很多年的团  相似文献   

10.
1938年,我自海南赴延安,4月到武汉,于光远(当时他在中共长江局工作,是“民先”总队部的负责人)告诉我,周恩来叔叔正在八路军办事处。我听了非常高兴,立刻请于光远带我去见他。当时我心里有点顾虑:一是怕耽误他的时间,二怕已有8年没见过面,周叔叔可能不认识或者忘记我了。没想到周叔叔  相似文献   

11.
<正>为吃口饱饭去参军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  相似文献   

12.
嫁妆     
<正>"妈,你给我准备的20万元嫁妆钱先拿出来用用行不?"抚宁县英武山村大学生村官王芳一回到家,便忙着问母亲。"你要干啥?"母亲满脸疑惑地看着女儿。"是这么回事。"王芳拿起桌上的碗喝了口水:"村里引进一个种貂场项目,现在临近工期结束,工程款马上就要结算了,还差20万块钱的‘窟窿’得补上,先把嫁妆钱拿出来给我用用。"听到这话,母亲霎时变了脸:"啥?不行!你才当几天村官啊,傻孩子,现在给你拿去将来还不上咋办!""村里的事儿要紧,个人的事往后推呗,你要不给我,我也不嫁了!"王芳是2010年被组织选聘到抚宁县英武山村的大学生村官,这个最初在村民眼中的"黄毛丫头"却是个干  相似文献   

13.
<正>某晚,记者与台湾主持人尹乃菁一起在她家楼下吃饭。快到8点半的时候,尹乃菁起身说:"垃圾车快到了,我要上楼拿垃圾。"不一会儿,悦  相似文献   

14.
过了元旦,便是紧张的期末考试.可多紧张的考试也难掩同学们的兴奋--快放假回家了.这是我到长春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盼着早点儿回到宾县农村的家.可回家之前,我得先去看个人,他叫王元萍,是我的"特殊亲戚".说起这个"特殊亲戚",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去世后,每当父亲节来临,我都会有很多感触。他死于癌症,从发现病情到离开,只有几个月。2003年初夏,非典肆虐,武汉封城。我在报馆里,不得脱身。突然接到二哥的电话:老头子走了。"走了"是什么意思,你晓得吧。电话里,能清晰地听到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  相似文献   

16.
得知县上决定把田地里的坟迁到山上公墓时,我既高兴又担忧。大马房村是"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比较突出的村,但是要破除几百年来的殡葬习俗,不那么容易。果然,在镇村干部初次做迁坟工作时,176户村民只有21户同意迁。回到家,我和母亲说了要迁坟的事,母亲低头不语,我没再说下去。给母亲一点时间吧!第二天,母亲对我说:"迁吧!你是村干部,得带头,我想好了,这也是好事,美化环境嘛!"说干就干,我请了人把家里的5冢祖坟迁到了公墓。村民见我家的祖坟迁上了山,  相似文献   

17.
正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因为孩子多、开销大,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母亲没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时却常常语出"金句"——"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说话要知深浅,做事要懂倒正""心宽不怕房屋窄""处人要有长远劲儿,淡淡泊泊长流水儿"……这些平淡无奇的道理,成了滋养我们成长的原生态营养。此外,还有两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8.
许力 《党建文汇》2009,(4):54-54
他做生意发了财,成了大款?一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事故不大,他只是划破了层皮。在等待维修车辆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附近是他父母的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在这个地方出了并不大的车祸,是不是父母在想着他,想让他回家一趟?为表孝心,他特意在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  相似文献   

19.
正"妈,周未我们有事不回去吃饭了,您俩自己吃吧!""那、那、那,乐乐回来吗?"电话那头母亲着急地问。"他和同学一起吃,不回来了,您就别管我们了,挂了哦!""哎!"挂电话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叹息,心里瞬间充满了愧疚。我和父母住得很近,一出门转个弯,走200米左右就到了。周一到周  相似文献   

20.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