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像孩子般缠人,每次去看她,总是眼泪汪汪地拽着你不让走,每次她打电话来,总是说:"芸儿,你什么回候回来?"且不说50多公里的路途,就是繁杂的工作也将我绕得分不开身去经常陪她,况且母亲不仅耳朵不好,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每次她打电话,不是问你什时候回来,就是你等半天她不说一句话,或莫名其妙地说了句,就想听听你的声音。每次母亲来电话,我都要解释半天,可她仍  相似文献   

2.
盛夏的酷热难耐远远比不了我内心的痛苦煎熬,自从得知母亲身患恶性肿瘤,那种束手无策和痛苦无奈一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让我在接到作为挂职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的通知时,犹豫不决.还是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妈妈知道你孝顺,但是你也不能一直守在我身边,你的工作不干了?自己的路不走了?遇到困难勇敢地跨过去才是我的好儿子."怀孕的妻子也安慰我":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的."领导也鼓励我:"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帮你解决."于是,作为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一名干部,我带着组织的信任、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内心的愧疚,带着临行时母亲送我的那双崭新的白色登山鞋,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成为了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的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3.
正我保存着一双土布鞋,在北方农村能见到的那种千层底儿。在连队当技术员的那几年,因为经常要深入田间开展工作,每天要走很多路,一双合脚的鞋子至关重要。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千层底儿,我从小一直穿到十五六岁的土布鞋。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从老家邮寄来的布鞋。有一次电话中,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年都不做针线活了,眼睛花了,手指的骨节也因为严重的关  相似文献   

4.
母爱深深     
母亲过世已经七年了,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长长地叹口气,她那熟悉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母亲干起活儿来总是风风火火,发起脾气来总是如暴风骤雨。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她对我太过于严厉,太苛刻了,时常因为对我做的一点小事情不满意而严厉地训斥我。小时候我很爱照镜子,喜欢打扮,可是她连这点权利都给剥夺了,总是把所有的镜子都藏起来,害得我们每天早上对着窗户玻璃梳头。在我上高三那一年,她脑出血,半身不遂了,家里倒下了"半  相似文献   

5.
张金刚 《学习导报》2013,(16):52-52
回到老家,母亲早已迎在路口。拉过母亲的手,我习惯性地,又略带程式化地问了句:我爹呢?母亲笑意盎然:听说你要回家,他非要去刨些红薯让你尝尝鲜。这不,早饭也没吃完,就急着下地了。  相似文献   

6.
背影     
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上了车。母亲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几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丰南市,我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八路军好,是共产党的队伍。1945年8月,我刚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我的原部队是四十八军一四二师供给部粮秣科。我们科有一位比我长几岁的老大哥叫董沛然,他是河北省卢龙县人。在平日里的工作、生活中,他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体贴我,经常和我谈心,使我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可是让我纳闷和不理解的是,领导认为我工作干得不错,他却总是找我的毛病。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党员,因那时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不公开的,我根本不知道谁是党员。  相似文献   

8.
<正>我出生在新疆农六师109团,在那里上学,在那里成长,在那里考上新疆大学,并在新疆昌吉工作达21年之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新疆来到了北京。但是,不管我离开多久,新疆都是我的故乡,是滋养我成长的母亲。特别是这次援疆,这是母亲的期冀与呼唤,我怎能不回来?但是没想到,到了新疆,我也收获到了一个有关母亲的新名字——“内高妈妈”。这是我支  相似文献   

9.
正"援疆工作结束后,我要带一簇红柳,种到老家开化房屋的窗台上。"一师电力公司援疆干部方昌勇激动地对笔者说。2012年4月,作为浙江省援疆干部进疆工作,2017年2月作为第九批援疆干部继续留任,挂职于第一师电力公司盛源发电厂副总经理,主抓设备部继电保护工作。方昌勇每天深入现场一线熟悉情况,做好生产基础工作的调研摸底,2017年4月针对盛源生产实情编制300多项危险源  相似文献   

10.
<正>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对我说:"那些年,没有饭吃,野菜、树皮甚至是皮带,我们都照样煮着吃!你还嫌饭不好吃……"虽然不明白,但我眼中的爷爷不管什么时候碗里的饭都吃得干干净净。还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那些年,过年能有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你还嫌衣服不好看……"虽然不理解,但我眼中奶奶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哪怕到现在也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和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相似文献   

12.
嫁妆     
<正>"妈,你给我准备的20万元嫁妆钱先拿出来用用行不?"抚宁县英武山村大学生村官王芳一回到家,便忙着问母亲。"你要干啥?"母亲满脸疑惑地看着女儿。"是这么回事。"王芳拿起桌上的碗喝了口水:"村里引进一个种貂场项目,现在临近工期结束,工程款马上就要结算了,还差20万块钱的‘窟窿’得补上,先把嫁妆钱拿出来给我用用。"听到这话,母亲霎时变了脸:"啥?不行!你才当几天村官啊,傻孩子,现在给你拿去将来还不上咋办!""村里的事儿要紧,个人的事往后推呗,你要不给我,我也不嫁了!"王芳是2010年被组织选聘到抚宁县英武山村的大学生村官,这个最初在村民眼中的"黄毛丫头"却是个干  相似文献   

13.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14.
母亲与酒     
母亲的祖籍远在东海之滨的渔米之乡,当地的百姓善于酿造一种浓烈的米酒,贫穷的母亲是这酿酒人中的好手。她也养成了喝酒的习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有人到那里宣传:新疆有吃不完的肉、喝不完的酒。母亲便瞒着亲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成为新疆兵团的第一批军垦战士。我不知道母亲来疆后最初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但是,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在不断地感觉着母亲在与自己想喝酒的愿望搏斗着。我3岁时,母亲一人就挑起了抚养我和弟弟的重担。当时,依靠母亲微薄的工资,一家3口也还可以勉强度日。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偶然会省些钱出来,打上一斤最便宜的散酒解谗。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微笑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的母亲更是千千万万极其普通的母亲中的一位,然而我深爱我的母亲,也正因为他的普通,我才总想把我对他的情感倾注在笔端。 我的母亲身体瘦弱,可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的,她很少说话,一切都用行动来表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感情极少外露,就连她高兴时的笑也是很浅很淡的。 我记忆中母亲的第一次微笑,是  相似文献   

16.
得知县上决定把田地里的坟迁到山上公墓时,我既高兴又担忧。大马房村是"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比较突出的村,但是要破除几百年来的殡葬习俗,不那么容易。果然,在镇村干部初次做迁坟工作时,176户村民只有21户同意迁。回到家,我和母亲说了要迁坟的事,母亲低头不语,我没再说下去。给母亲一点时间吧!第二天,母亲对我说:"迁吧!你是村干部,得带头,我想好了,这也是好事,美化环境嘛!"说干就干,我请了人把家里的5冢祖坟迁到了公墓。村民见我家的祖坟迁上了山,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同样,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灵魂,尤其是共产党员,这个"魂"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近日考核援疆干部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按照上级安排,我出差到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考核援疆干部。因为考核组里我最年轻,组长说给你分个远点的地方吧,到  相似文献   

18.
正黢黑的脸上留有痘印,黑框眼镜里是一双睿智而专注的眼睛,面容憨厚,心思细腻,这是援疆医生孙勇给人的第一印象。援疆情愫"对援疆我还是很有一些情结的,当时家人大多都不理解,但我最终还是坚持要来。"孙勇告诉笔者。2017年2月,刚过完年回到单位的孙勇收到一份关于开展援疆工作的通知后,心中立马燃起了支医新疆激情。"这些年,从山东女兵到现在的援疆干部人才,一批批山东老乡带着山东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新疆、兵团工作生活,这让我很向往,注定  相似文献   

19.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20.
民工蛋子     
我是一位中原农民的儿子,来疆已有六七年光景,像我这样从内地来疆谋生的,人们送我们一个统称——民工,可也有人总喜欢在后面再加上“蛋子”两个字。久而久之,听耳熟了,似乎不这么叫反倒觉得不顺耳了。 也许,民工生来就是打工卖苦力的。你看,抡坎土墁打毛渠埂子的、拿锄头锄草的、打土坯垒墙的、搬砖盖房子、捣钢筋混凝土的,无不晃动着民工的身影,自然,那里面也少不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