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彪事件后三位上将的信件风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彪事件之后的1972年,江青紧紧抓住中央专案组在林彪住处查获的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三位上将的信件大做文章,引发了一场庐山风波的余震。  相似文献   

2.
梅雪 《党史博览》2002,(8):22-25
1967年7月20日,武汉发生了一起军民因不满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而质问、围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事件.当时,毛泽东正在武汉.林彪、江青立即盗用中央的名义称:"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外国通讯社纷纷发表评论:"武汉发生了反毛叛乱.……陈再道上将扣留了王力,发动了一次反对中央文革的兵变."  相似文献   

3.
1967年7月25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首都百万群众隆重集会,欢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七二○”事件后从武汉“胜利”归来。除了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一帮“文革”“精英”外,连“畏寒怕汗”的林彪也冒着酷暑,亲自出席了声势浩大的欢迎大会。这种前所未有的“礼遇”,令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雄视万众欢腾的王力受宠若惊,禁不住飘飘然起来。在林彪、江青一伙的吹棒下,王力一夜之间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的“功臣”和“英雄”。此后,他更加不遗余力地到处煽风点火,为林彪、江青效劳,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中国外交部。  相似文献   

4.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召集解放军的4个人,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会后,由张春桥、陈伯达参加,写了一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纪要》。《纪要》是林彪、江青相互勾结、阴谋破坏文艺战线,进而夺权的开  相似文献   

5.
1967年,我给江青当秘书(第一任秘书)的时候,正是江青如“众星捧月”大红大紫的时候。那时,江青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已被列入中央负责人行列,并且排位很靠前;从当时舆论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上看,除了毛泽东、林彪,恐怕就属江青了。毛泽东、林彪因为早已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因而  相似文献   

6.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03,(11):26-28
得罪了江青、林彪,萧华在京西宾馆碰头会上受到中央文革一伙人的猛烈攻击 就在《长征组歌》风靡一时时,萧华却感到了中国政治空气的紧张。1965年12月,萧华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林彪对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发起了突然袭击。与萧华交情很好的罗瑞卿被打倒,令萧华震惊不已。1966年2月,在林彪的支持下,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曾要求萧华参加,但萧华认为江青并无部队职务,不  相似文献   

7.
1966年我国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的发动与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国内局势的错误判断有关,也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相联。但毛泽东为何对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并在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内心不赞同的情况下,断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究其原因,这和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荣刚 《党史博览》2003,(10):15-19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进行公开审判。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拨乱反正、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彭真作为中央“两案”审判指导委员会主任,具体领导了“两案”审判,对“两案”审判作出了重要贡献。彭真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没有法制,要防止“文化大革命”的再度发生,就要制定法律“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凭借他们窃取的权力和地位,加…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来篡党夺权的一场“浩劫。”国家主席刘少奇横遭林彪、江青一伙的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然而,历史就是裁判: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已先后被粉碎;刘少奇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那么,这一桩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0.
1967年,在军队“支左”等问题上,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对中央文革放了一炮。江青煸动军内外造反派冲击武汉。在林彪、江青的操纵下,中央文革成员王力、谢富治在武汉公然支持一派压制另一派,致使武汉两派发生了剧烈的武斗,死伤惨重,引起了武汉军民的巨大不满。  相似文献   

11.
江青给林彪照相是毛泽东有意安排。还是林彪请江青搭桥求见毛泽东? 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亲自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手捧《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并发表在1971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  相似文献   

12.
图们 《党史纵横》2005,(1):47-47
世人关注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结案后案犯的去向鲜为人知。近日,亲自参与“两案”审判工作的图们等撰文披露了详情。1987年,经中央决定,由李讷接江青出狱,保外就医。江青出狱后生活在保养、外孙和书本之中。不久,“毛泽东热”兴起,但江青身体每况愈下,经医院检查,她患有癌症,此时不仅病痛,还有忧郁。她给中央写信要搬回中南海居住,后因心理失调严重,于1991年5月14日在寓所用一条裙边自缢身亡,结束了78岁的人生旅途。6月4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江青的百字死讯。1984年,日本《朝日新闻》采访了中国司法部,询问张春桥的近况,并称:“据说张春桥…  相似文献   

13.
1976年10月6日,随着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在中国大地肆虐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随着拨乱反正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对造成十年浩劫的罪魁祸首进行审判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为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张春桥,就是这一次被  相似文献   

14.
(八) 1970年,特别是下半年以后,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当年8、9月间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进行了抢班夺权的阴谋括动,他公开打出的旗号是维护“天才论”,暗地里是企图早日成为国家主席。在林彪的部署下,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以不点名的方式,大批张春桥,从而在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斗。这场争斗,对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是,由于问题爆发后毛泽东在全会上只是重点批判陈伯达,避开了林彪;而叶群等人发难时的斗争矛头也没有直接涉及江青。所以,在…  相似文献   

15.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选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阵容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 当时,中央决策层内能够制约林彪、江青一伙,并与其倒行逆施相抗衡的,除毛泽东外,只有周恩来和陶铸。  相似文献   

16.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央决定加快审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工作(简称“两案”)。  相似文献   

17.
霞飞 《世纪桥》2005,(9):48-50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中央文革成立不久,陈伯达就陷入了孤立状态。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那几个人,也都是有点政治野心的人物,他们早就看出来江青不光身份特殊(毛泽东的夫人),地位特殊(实际主政的中央文革副组长),而且看出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能够呼  相似文献   

18.
林彪、江青两个班底的形成 林彪自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被增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后,一直分管军队方面的工作,很少过问地方上的事.但林彪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后,在中央内部发生意见分歧、特别是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坚决支持毛泽东,加上林彪在过去长期战争中立过战功,总的来说也与毛泽东配合较好,因此得到毛泽东的赏识.  相似文献   

19.
问: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是20年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您当时参加了审理林彪案的工作,那时您担任什么职务?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恢复了政法工作,任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时,我是总政审判林彪案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的检察员。当时总政领导负责的是黄玉昆、史进前副主任,总参是伍修权副总长。 问:“两案”审判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这项决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作出的? 答:林彪、江青集团是危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反革命集团。对他们进行审判是…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大陆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的公开审判。1980年6月,中央成立一个由彭真同志主持的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也叫领导小组),作为中央对审判工作的党内指导机构。 我被推选入这个领导小组,主要是考虑到受审的主犯中有许多是军人,都是红军时代就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