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雪珥 《政府法制》2014,(26):31-31
务实而不务虚,这正是袁世凯等体制内改革者所追求的务实.袁世凯本人就曾告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可有立宪之实,不可有立宪之名” 袁世凯是唯一跻身中央政改领导小组的地方官。在1906年9月2日发布的圣旨中,宣布直即进行全面的行政体制改革(官制改革),作为“立宪之预备”,并在中央成讧相应的机构,负责相应的顶层设计——即“官制编制”。参与“官制编制”的,除袁世凯外,均是中央机关的精英成员。袁世凯之外的其他封疆大吏,诸如端方、张之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煊等,圣旨仪仪要求他们“选派司道大员.来京随同参议”。  相似文献   

2.
郭龙 《政府法制》2013,(5):39-39
在天津练军的时候,袁世凯开始为自己的将来物色人才。而这时候有三个人被袁世凯注意到了,这三个人就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但他们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对袁世凯有些轻视。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做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主要是倚仗北洋集团的实力,而在北洋集团中,袁世凯最为倚重的是三个人;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对袁世凯手下的这三员大将,当时人称之为“北洋三杰”,而北洋系统的人又形象地称之为“王龙”、“段虎”、“冯狗”。王士珍此人,有野心而无魄力,既要权要利,又怕风险麻烦,常常以“名士”自居,做潇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2,(11):32-32
1889年,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一方面下血本采购军火武装湖北新军,一方面在汉阳开办湖北枪炮厂,力图富国强兵。可等到枪炮厂建起来后,一向把张之洞尊为财神爷的外国军火商都拒绝提供兵器图纸。  相似文献   

5.
左鹏羽 《法制与社会》2011,(22):273-274
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中提到"民权"一词。虽然其民权以君为臣纲为归结点,但是本文试图从民权的含义、民权与民本的关系来剖析张之洞"民权"的内涵,从民权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应有之意评价张之洞"民权"观,结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儒学的文化传承对清末知识分子的影响论证其合理性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解释我国现实社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不利后果,并在与"话语权"的比较研究解释"民权"和我国法治的关系,最后说明民权对我国法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4,(17):18-18
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同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7.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3):13-13
联姻是政治人物笼络对手、部属的惯用手段。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凯就是一位这方面的高手,仔细梳理他的家族谱系便可发现,袁世凯几乎笼络了清朝及其后大部分政要以及为数众多的贵族。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3,(33):17-17
光绪二年(1876年),17岁的袁世凯住老家河南成婚。以后,他陆续纳了9位如夫人,生了32个子女。袁世凯是如何管理他这些女人的呢?  相似文献   

9.
清末,封垣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读书人简直就是不明事理和迂腐的代名词,等同不称职.官员的内心深处,不担心你说他像个官僚,就怕说他像读书人,尤其是在上司面前.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不论后世对他如何褒贬,都无法抹去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从小站练兵到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在举国的反抗浪潮中死去,短短不过二十余载,这个人将清末政坛搅得翻江倒海。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却还没有终结,争论一直在持续。本文试从袁世凯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政策来看袁世凯其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都佩服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带兵做事和清正廉洁。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等人称其为“圣哲”,毛泽东在读《曾文正公家书》后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居然写上“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其对曾国藩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历朝为官,都重视出身,然而在清朝有一个人,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连“学”都没有“进”过,却把官做到了位极人臣,爵封宫保,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低得看不见天空,低得没了高贵的身份,像张爱玲所说,“低到尘埃里”.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园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张勋先到,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急忙出迎,招手把他让到了自己的住房里.张勋说:“宫保还在后头.”马宾廷便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13.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2000多年的君主制至此结束。然而,这一用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故宫的太和殿举行了就职典札。人们没有想到,这位所谓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在就任的同时,就开始做着复辟帝制当皇帝的  相似文献   

14.
漠涵 《政府法制》2013,(17):47-47
袁世凯为人阴狠狡诈,善于投机,在处理一些关键问题时,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政府法制》2012,(30):39-39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在长达4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他勤政务实、廉洁奉公、政绩突出、颇有政声,其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堪称为官者楷模。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国家公务员招考热的围追阻截、竭力声讨,却容易忽视这一制度的进步光芒.事实上,如果追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不难勾勒一条从人治到法治,从随性到理性的上升路径. 泱泱华夏,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从世袭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到明朝时终于达到了顶峰.但是,在西风美雨的侵袭下,没落的满清王朝终于为落后制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检讨科举制成为一种潮流.到1905年,大臣袁世凯、张之洞上书,为八股选才制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7.
上篇说到古德诺和杨度为袁世凯的君宪做的理论论证。但是,这个“君宪”构想在实际中执行得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1,(32):36-37
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买画     
于俊道 《政府法制》2014,(26):59-59
张之洞虽是晚清名臣,但长相确实不敢恭维,而且瘦弱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官样儿。 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就长得寒碜的张之洞丑化得惨不忍睹,让人看后哑然失笑。不喜欢张之洞的人因此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20.
杨度(1874—1931)是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家、法学家。字皙子,号虎公,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思想复杂、经历曲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少年时,曾师从宿儒王闿运,深谙其“帝王之学”。后来受维新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积极倡导“君宪救国”,充当袁世凯复辟帝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