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俊青 《探索》2005,(5):112-114
晚年陈独秀超然于党派之外,以独立思想家的眼光,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大势,对中国的建国问题,即建设近代国家问题进行思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是:关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与统一的思想;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关于民主政治的思考等。其中许多真知卓见,对中国当代的现代化实践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与政治运动密切相联而又纠葛不断,其一生复杂的线条注定了其生前身后毁誉不一的状况,注定了后人对其评价问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陈独秀评价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陈独秀研究热”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苏联档案解密和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出版,蒙蔽在陈独秀身上的问题和谜案的历史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从而逐步客观地还原了他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3.
张雷 《党史纵览》2003,(1):42-43
翻检五四时期的一些报刊,笔者发现,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论者中,讨论宗教问题最频繁的大概要数陈独秀。 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理所当然地热切关注“美的宗教”——基督教。他在这一时期高擎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和著述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界讨论的热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中国探讨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与视角。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而应立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为了推动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就有必要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不能不谈及陈独秀。关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但是,自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陈独秀被错误地扣上了“大叛徒”、“反革命”、“大特务”等政治帽子,致使他在五四运动时期魄历史功绩被抹杀,那段原本清晰的历史也一度变得模糊和混乱起来。  相似文献   

6.
因为陈独秀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评价问题,一些学者对陈独秀的文化身份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作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有意回避或压低。实际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批判。他攻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教,批判儒学不适合现代生活和压抑人性的一面,否定儒学一尊;他还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弘扬个性解放,提倡新道德,发起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工作。陈独秀并未全盘反传统,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是中国文化吐故纳新、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的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1929年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期的陈独秀盖棺定论,抹煞了陈独秀晚年(即他从1937年8月出狱到1942年病逝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陈独秀的晚年,他思想中早已孕育的民主主义已经上升到了支配的地位。这使他不仅从组织上脱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国民日日报》开始到《热潮》周刊为止,他创办的报刊多达十种以上,可以说他生命的一半年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中。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全面研究陈独秀的整个报人生涯,不难看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民主与科学、宣传革命和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江津时,结识了一位小他20多岁的朋友——台静农,两人交往甚密,有大量来往书信,这为研究陈独秀晚年境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晚年在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因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所以他一直在穷困中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没有失掉自己的风骨.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政府与代议机关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三大载体,它们之间的正常运行和良性互动是良好民主政治的基本保障。而诸如执政党和政府间职权如何有效划分,代议机关如何独立的工作,政府和代议机关中的党员如何更好完成好本职工作等许多具体问题,至今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难点。谢觉哉作为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民主法制工作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已经开始针对新民主主义形势下,共产党、人民政府和参议会(代议机关)间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理性思考和符合当时当地实情的制度创新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艳凤 《世纪桥》2011,(3):120-122
陈独秀自幼苦读诗书,学习八股文,先后参加了院试和乡试,在这期间,他对中国旧教育进行了许多思考,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否定,尤其是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教育思想方面,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在借鉴西洋教育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通过研究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可知,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体现在其一生的经历中,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革命火种。他一生跌宕起伏,人们对他毁誉不一。著名的陈独秀研究专家任建树说:“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缩写。他的革命经历大体上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同步前进,并相互影响。纵观他的一生,两件大事应该大书特书:一是提倡科学与民主;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两件事已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苗体君 《党史纵览》2005,(12):37-39
陈独秀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年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道路.他最初信奉维新派的主张,后又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5年9月,他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猛烈地抨击封建旧礼教、旧文化,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对当时在旧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家庭伦理道德,陈独秀有着独特的思想认识,并把这种思想渗透到他的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16.
张闻天同志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不断探求真理,潜心钻研马列。建国以后,张闻天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大量的经验教训,都做了科学的总结。特别是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张闻天同志晚年处于逆境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他针对当时“文化大革命”暴露出的问题,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执政党容易产生的一些错误倾向及其原因,就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  相似文献   

18.
国民运动陈独秀对实现民主路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追求民主的思想历程中,陈独秀目睹了戊戌维新的流产、辛亥革命以后的军阀政治使得专制依然渗透在民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严酷的政治现实使陈独秀在思想和行动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即通过国民运动来推翻专制、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19.
徐永军 《党的文献》2012,(4):122-124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胡乔木身边工作了一段时日。那时,乔木同志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学习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学习、思考、写作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相似文献   

20.
刘艳 《唯实》2014,(2):84-86
<正>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对基本国情的把握趋于正确。然而,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在对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判断上却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一、晚年陈独秀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初期资本主义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