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萌发了建设节约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自上而下发动了规模巨大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号召,“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标志着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开始。具体考察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对我们今天开展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增产节约运动历时非常长,成为党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和方针,是党的勤俭治国思想的重要表现。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增产节约运动是开展的最集中、最突出、最有成效的时期。本文主要是对这一时期增产节约运动的成绩和缺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比较具体详实的分析,并探讨了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此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党中央和国务院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51年底至195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在县以上党政机关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毛泽东是这场运动的主帅。他坐镇中南海,指挥全中国,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向党内贪污腐败行为展开了坚决、勇猛、毫不留情的斗争,并取得了彻底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三反”运动的起动是从东北开始的。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中共中央东北局发现了东北一些党政机关和干部存在着较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  相似文献   

4.
广州的"三反"、"五反"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反”、“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反腐败运动,也是一次移风易俗、树立廉洁朴素、厉行节约、爱护国家财产等新的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改革运动。1951年10月23日,为了支援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会议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根据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问题,于1951年12月1曰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的指示》,部署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随后,针对一些资本家行贿偷税等严重违法行为,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开展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  相似文献   

6.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7.
1951年12月-195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我们党的建设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运动给予当时资产阶级的进攻以一次沉重的反击,推进了增产节约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密切了人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改善了机关内部的民主生活。今天,我们重新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我们党的建设,搞好正在开展的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一场旨在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肃清旧社会遗留污毒的“三反”运动,随之在全国各级党政军机关展开。在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群众性的社会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崇文区“三反”“五反”运动概述商进明贝光生1951年12月,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当时称第七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以及市委关于在全市党、政、军、民内部大张旗鼓地开展反贪污、反浪费、...  相似文献   

11.
黄志高 《党史文汇》2009,(10):51-55
“党八股”一词足人们耳熟能详的。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号召整顿党内存在的“三风”,其中一项就是反对“党八股”的文风。但是,“党八股”这个概念并不是毛泽东所首创,最早使用这个词语的恰恰是毛泽东所批评的“左”倾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  相似文献   

12.
《前线》1960,(16)
当前生产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响度中央的号召,立即开展—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诉我们:“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两年以来,我们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工业生产方面执行了“以钢为纲”的方针,在农业生产方面执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实践证明,这样的方针充分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担忧变成了又一场“运动” 毛泽东认为,对任何事情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因此,当他一次次地感觉到许多人特别是军队领导人,对于“文化大革命”反对的不少,赞成的不多的时候,常常陷入忧虑之中.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估“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状况,是毛泽东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它直接牵涉到两个重要问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政治运动对毛泽东发生了哪些影响?(二)“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格局如何?在1920年他是否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及完成的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阅读、批注、评论、运用“二十四史”,常常体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鲜明观点.对毛泽东揽史,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不回避,甚至有意彰显像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的读史情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史观,对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线索进行整体评述;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对“二十四史”记载的内容,采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毛泽东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不是阴谋,是“阳谋”。其实,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总而言之是“预谋”。“反右”本来就是整风的题中之意。在整风中进行“反右”早就在毛泽东的“预谋”之中。“引蛇出洞”是既定方针“牛鬼蛇神与麟凤龟龙并长,这是我们所料到,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许多论著都说,毛泽东没有料到在整风运动中会出现“右派趁机猖狂进攻”的局面。新近出版的由逢先  相似文献   

17.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周世钊,从青少年的同窗好友,到伟大领袖与一介儒生之间,长达 63年的交往,坦诚相待,情意拳拳,友谊长存,始终不渝,恰如我国古代《易·乾卦》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文革” 10年,是他们生命的最后 10年。两位友人的友谊经受了新的考验,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对红卫兵的无知,周世钊只有摇头叹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 69岁的周世钊对这场运动的兴起很不理解。他致函 73岁的毛泽东主席,要求到北京见面,陈述他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转达毛泽东的话说:“不必来京,事情可以合理解决。” …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再度强制推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一场政治运动。运动的直接目标,是对1972年以来周恩来纠‘左’工作的否定。江青集团利用毛泽东继续从整体上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力图把运动发展成为反对周恩来、叶剑英等党政军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跃进”运动向全闷蔓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开始凸显和泛滥。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他又是巾央领导集体中较快觉察到这些错误的领导人。发现一系列尖锐问题后.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毛泽东率领全党着手纠正这些错误,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