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m)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思潮的否定和反动。要了解反本质主义,必须先了解本质和本质主义。所谓本质,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绝对存在,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往往被称为本质主义的源头,他指出,在事物的特性中,表现本质的那部分被称为定义,因而,定义就是对该事物本质的规定和确认,表明一事物是其所是、不同于他物的特殊规定性。所谓“本质主义”,概括地说,就是承认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  相似文献   

2.
只差一点点     
佚名 《法制博览》2010,(6):74-74
国人形容事物往往喜欢定性分析,不喜欢定量分析。比如在“女人是祸水”的问题上,史学家就无法让人清楚地知道某“祸水”有多“祸”?此“祸水”和彼“祸水”哪个更厉害?为了纠正这种疏漏,我们不妨给“祸水”们定个PH值。  相似文献   

3.
赵灵敏 《南风窗》2007,(3):30-32
一个尚未长大、远未成熟的事物,住各方“呵护”之下如何才能不发育成头顶道德光环的大头婴孩?环境改善与自我管理是使NGO筋骨强健的钙片。  相似文献   

4.
田聪智 《工会博览》2010,(7):254-254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中的“类”是词项类,其“推”是运用类间蕴涵关系进行的。因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被认为是“类”的逻辑,“关于特别关系的理论。”可知,逻辑科学中至少离不开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及其关系进行的归类认识,也离不开据“类”同关系进行的推理研究。本着逻辑科学中固有的内容,本文初步探寻了开中国逻辑先河的《周易》逻辑系统中关于“类”的划分与“推”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大凡舞文弄墨者都爱咬文嚼字,在下虽算不得文人,却也有这么个“癖好”。一日就忽然对“象征性”一词饶有兴趣,可查了家中几种辞书,只找到对“象征”的解释,说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等等。而“象征性”一词,在辞书上却总也查不到。要弄懂“象征性”的意义,只有依据其“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6.
蝴蝶效应     
“巴西丛林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可怕的“蝴蝶效应”。表面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对待不良事物若未及时防微杜渐,难保不会导致大局的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7.
做个活电脑     
美国名人伯兰有惊人的记忆力,他能够回忆起一个20年前仅见过一次面的人,清楚地说出他的名字和当年见面的地方。俨然活电脑。一般人对于超强的记忆力都十分崇拜,以下是训练记忆力的5个准则,照此去做,可以使你的记忆力增高几倍。一,培养兴趣对于所要记忆的事物,必须先有兴趣。伯兰能够对于一个多年前仅见过一面的人“再见如故”,就是因为他对于与人接触有极大兴趣。在他眼里,任何一个面孔,一种仪态,都值得玩味。老罗斯福对于一个陌生人的面貌和名字,也有着惊人的记忆天才,那就是因为他性喜交友。爱尔·史密斯能够把周围一切事物记得清楚,无非也是由于他对那些事物有浓厚兴趣。据他说:“越是我爱好的事物,我越能记得一丝不漏。”  相似文献   

8.
脑子与心     
梅桑榆 《法制博览》2008,(24):21-21
“客观”一词,为人们所常用,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持不同看法,乃至发生争执、展开辩论时,更是拿其作为评判对方看法对错的一大标准,甲责乙不客观,乙也责甲不客观,孰不知,许多责对方不客观的人,只是按照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来衡量对方的,双方都如此衡量对方,便会出现一个难分难解、难辨对错的结果,那就是都被对方认为“不客观”。  相似文献   

9.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既趣味浓浓又发人深思的故事:有些事物乍看比较明晰,人人皆知,但一经提出,要你回答,往往茫然,不知从何说起。比如,“什么是人?”就是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佳 《工会博览》2014,(15):26-27
四年前就有去桂林的想法了。爸爸当时曾说起,想看看“甲天下”的桂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年纪大的人,并不十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比如我的自由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