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篇并不像为犯罪学茶楼专供的寄语,仅仅是本人自说自话的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2.
本刊推出1994年“南国开眼界”和“澳门幸运游”活动之后,全国各地读者反响强烈。不少读者来信询问“幸运游”活动筹备得如何了。这里我们可以告诉大家,筹备工作一切顺利。“幸运游”活动是由澳门基金会、广州市青联、《南风窗》、《广州青年报》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开眼界、看未来”系列活动的一个组成那份。10月14日至19日,本刊社长曹淳亮、副总编辑谭启泰带领三名编辑,应澳门基金会之邀,先期赴澳门进行了6天采访和考察活动。他们搜集了大量有关澳门的知识资料,并将采访内容精炼为一篇篇千字短文。这些资料和短文将从1994年1月号开始,在《南风窗》杂志上陆续刊登,以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分明感到自己内心的沉重与痛苦。我知道,这个题目有危言耸听之嫌,但我的耳闻目睹,还是使我写下了它。如果这篇短文能起到些许的关注与提醒作用的话,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短文《愚公移山》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起,曾被称为“老三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不折不扣的名篇,全国十亿人口都得看,人人出口成诵,个个背诵如流,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郭庚申是80多岁的离休干部、原总参部队的政委,他离休后没有安享离开部队岗位后的闲适生活,担任居住地的关心下一代协会顾问,是上海市长宁区帮教失足少年小组的主要成员,一直热心于保护教育青少年,挽救失足少年的公益事业。本刊在此发表他的这篇短文,并借此向这位受人敬重的老军人、老干部表示我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这篇短文的原作者是Eebert Hubbard.最早发表于1899年的Philitine杂志,后被收入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内基的一本书中。  相似文献   

7.
曾看到一篇短文,说一群人到山上去打猎.其中一个猎人不小心掉进了很深的坑洞里.他的右手和双脚都摔断了,只剩下一只健全的左手。 坑洞很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无策.只能在地面叫喊。 幸好,坑洞的壁上长了一些草,那个猎人就用左手撑住洞壁,以嘴巴咬草,慢慢往上攀登。  相似文献   

8.
男人的愚蠢     
叶延滨 《法制博览》2009,(16):13-13
有的男人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就天生聪慧,证据之一,就是爱把“蠢婆娘”、“蠢妇人”之类的话挂在嘴上。挂在嘴上,还不是骂人,是用来表示表示自己的宽容,自己的大度,自己的不一般见识。其实,这个世界许多地方确实是“男人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多一半的愚蠢其实就是男人的愚蠢,包括我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知道了这一点,才能写这样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9.
庄秋水 《法制博览》2011,(17):42-42
50年代初期,一篇颂扬朱德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然而,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学生们过完寒假回到学校后发现,同样一篇课文,已经换成了《林彪的扁担》。无数的“红小兵”们又开始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林彪的艰苦朴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艾迪 《工会博览》2004,(9):38-40
1918年“五一”劳动节,广州首次出现了“劳动圣节纪念”活动,上海《劳动》月刊首次刊登了一篇介绍“五一”劳动节的文章。1919年“五一”劳动节,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刊登了李大钊的一篇短文《五一节杂感》,这是中国报纸上第一次出专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1年12月上刊登了《永芳堂故事与首长问责制》一文,其中一些内容失实,一些言辞有损永芳堂的捐资人、爱国华侨、原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本刊负有相应责任,特向姚先生的夫人杜怀泰女士及其他亲友表示歉意,并刊发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馆长郭景荣先生对永芳堂来龙去脉的一篇短文,以作澄清。  相似文献   

12.
投稿须知     
<正>投稿方式本刊同时接受纸质版和Word电子版稿件。电子版投稿请发至本刊电子信箱:fzwt@chimjournal.net.cn·来稿信息来稿须附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学位、国家级或省部级学术团体兼职)、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手机、电子邮箱等信息。·内容摘要来稿须有内容摘要摘要是一篇完整短文,不分段,一般不超过300字。不要写成文章结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心中有读者     
《工会博览》2006,(2):1-1
亲爱的读者,当您读着这篇短文的时候,《工会博览》职工版在读者的关注下,已正式出版。改版后的职工版这个新生婴儿期待着您的精心呵护。作为编者,我们力求做到心中有读者,篇篇传真情。忆往昔,《工会博览》历经80年风雨走到今天,她的成长是历代编者用心血浇铸而成。我们期待您一如既往支持本刊,热爱《工会博览》这块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园地。  相似文献   

14.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15.
纯金佛像     
去泰国之前,我读过一篇短文,说的是曼谷的金佛寺的故事。当时没怎么在意,很快就忘记了。然而,当我真正置身于金佛寺时,我却深深地动了情。抵达曼谷后,像所有的游人一样,我们一行参观了市内颇负盛名的庙宇,脑子里满是金碧辉煌的印象。但异域风情及紧凑的行程,令这些金碧辉煌很快  相似文献   

16.
像看电影一样,我们记住的多是细节。有些伤感或快乐,犹如我们身上的疤痕,引发岁月深处的忆。不知为何,我就把以下几个例子联在了一起,虽然它们是些全然不相干的片断,我依然固执地以为里面藏着某些天长地远却相通的东西。如今已在香港定居的黄永玉先生写过一篇“乡梦不曾休”的百多字短文,怀念湖南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13)
正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无情地证明:一个人,只要出卖自我,践踏人性,无论得到多少好处,他这一生已经被败坏,绝无可能幸福。在本刊过去的文章里,我曾经分析过为什么"好人没好报"—这是社会和心理机制带来的,并不是善良的错。善良绝不能单打独斗,它最好还能够得到一些武装。不知道我的分析,是否让很多已经感到绝  相似文献   

18.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183;弗兰克是个问题制造者。他把经济学当作了博物学,让学生们写短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生命政治化--简述乔治·阿甘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点推介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生产》①第2辑以意大利哲学家乔治·阿甘本(GiorgioAgamben)为焦点人物。书中精选了他的《生命政治化》、《弥赛亚与主权者》、《论潜能》、《科默雷尔或姿态论》四篇论文以及一篇概述其思想的评论文章,重点显示了他的“生命政治化”思想。阿甘  相似文献   

20.
冯磊 《法制博览》2010,(3):68-69
学者严加新在《生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遗传学的角度对所谓“孔子的后裔”这一说法进行了分析。之后,作者认为,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当然,这篇文字有一个前提:严加新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