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青年毛泽东是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巨变中追求进步、追寻新式知识的旧式知识分子。毛泽东早期关于“大本大源”的看法,关于历史治乱循环的看法,关于“巨夫伟人”的看法,表明他的历史观是陈旧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920年以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坚定信念。支持毛泽东历史观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是阶级斗争史观和人民史观。一切从人民出发的人民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好 《党史文苑》2004,(2):25-29
本文对李大钊关于新史观与旧史观、历史观与乐天迈进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与今胜于古的古今观之间的论述进行综合性分析,展示李大钊历史哲学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面。说明:历史现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人,要积极深入到个体认识活动的内在生理、心理机制,拓展到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向着科学的层次上有所前进、有所深化;而且要从社会实践方面积极引导当代人科学地审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与“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社会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他的历史观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时代潮流。习近平的社会历史观对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人们就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并且形成一定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揭示,并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主要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群众史观、历史合力论等。  相似文献   

5.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当代创新;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创新;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创新。贯彻执行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遵循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即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坚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认识方法、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副标题 :关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作者 :陈佳。邓小平历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其思想资源 ,一方面固然源自于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察 ,而另一方面显然也根植于对中国历史 ,尤其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与建设史的思索。从思想史上说 ,邓小平历史观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代中国历史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意义上说 ,它将毛泽东思想之史观 ,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此 ,对邓小平历史观的研究 ,应是中共党史 ,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着眼点并不是在阐释邓小平的纯历史学理论 ,而…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人们的历史观经历了从传统史观到进化史观再到唯物史观的嬗变,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入创造条件,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王汉林 《世纪桥》2007,(9):11-12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他在承认科技对社会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社会对科技的作用。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在社会实现中可能发生异化,社会对科技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研究江泽民同志的科技的社会形成观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思想史上,历史观的变革至关重要。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龚自珍和魏源相继提出变易史观;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其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建构起系统的进化史观;但维新派的进化史观存在着重大缺陷,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先进、更科学的历史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社会历史观与马恩创立的、列宁和毛泽东传承的唯物史观思想比较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以发展问题为主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立足点,以研究社会运行层面的问题为重点,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义桅  江洋 《前线》2022,(2):9-13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大思维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包括历史观、历史教育、历史智慧、历史传统等方面,着眼于历史的历史、活着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三个维度,体现人民史观、唯物史观、系统史观,折射历史定律、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凸显历史大势、历史规律、历史使命,牢记"国之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5,(5)
唯物史观最显著的特征是发生了日常生活转向。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以人的日常生活和感性活动为基础,实现了从观念史观、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历史观变革。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的一切行动都同需要、利益相关,同人的价值观念相关。作为新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革命,"民主"和"平等"凸显社会主义本色。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于社会革命的产生根源、具体形式、巨大动力、组织力量等问题均有过较全面的思考和论述,形成了其社会革命观,并在具体实践中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李大钊的社会革命观仍有其现实意义,启迪我们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革命,要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任何社会形态,以至每一历史阶段,都会发生这样那样、影响或大或小的社会改革活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前进运动形式。今天,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社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历史观的角度研究社会改革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革的性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 改革,泛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所进行的变革活动。社会改革,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主要领域所进行的对社会全局…  相似文献   

15.
杨奎 《理论学刊》2006,1(11):8-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过程。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科学内涵,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动力观,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理论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实践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大历史观,思考总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伟大社会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系列论述,概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部成果,阐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革命论、列宁“改良主义”革命观,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潮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从圣贤创世的唯心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十月革命以前的毛泽东的历史观,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的作用,企图在精神领域寻找历史发展的终极根据,同时还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希望圣贤出世,洗刷国民思想,改造中国社会,其圣贤创世说的要点如下:首先,毛泽东主张"观念造成文明",片面强调"心之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分析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在总结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改革为核心的动力观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在当代中国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19.
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必须重视,同时又不能把唯物史观归结为阶级斗争史观。唯物史观在本质上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为基础的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观。文章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并不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的直接的动力;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并非始终是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一个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解决后并非立即出现另一个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0.
郑伟 《党史文苑》2014,(4):31-33,38
众所周知,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则在山东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二人在农村问题上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窑洞进行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二人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