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娄晶  崔宏 《新长征》2011,(7):19-20
杨靖宇指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为配合全国抗战,在东南满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使日伪统治当局不得安宁。因而,日本侵略者视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路军为满洲“治安之癌”。  相似文献   

2.
1936年9月18日,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从抗日大局出发,为解决中国共产党对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问题,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东北民众抗日联合军总司令赵尚志建议并组织在抗联三军被服厂召开了有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第三军、六军党委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简称"珠  相似文献   

3.
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浴血奋战是在孤悬敌后的抗日战场进行的。1938年年底至1943年年底,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在黑嫩平原开展了广泛的平原游击战。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及中共北满省委曾多次就创建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组织及开展游击战争作出重要指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将领结合东北抗战的实际斗争情况和地域特点,制定并实施黑嫩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在战略上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王冠鑫 《世纪桥》2012,(12):9-13
赵尚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他领导的珠河抗日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1933年到1936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由最初的七人发展成为拥有十个师、近六千余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作为东北抗联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十分重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2,(10):26-26
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位于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民兴村猴石山上。 1934年至1938年间,东北抗联第六军四师在猴石山麓建立活动基地,抗联第三、四、五军也曾转战此地,抗联第六军四师二十三团政治部主任李廷章在此牺牲。这一带山岗林荫下,至今仍掩埋着数十位抗联先烈的遗骨。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2,(2):23-23
“八女投江”遗址陈列室 “八女投江”殉难地位于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侧。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目伪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南五常地区远征,途中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先后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达4万余。在极其艰苦卓绝的困难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民族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后,由于日伪统治者的残酷“围剿”和“讨伐”.抗联部队陆续遭受严重挫折,进入艰苦的后期斗争。史学界曾有人认为,东北抗日联军后期“基本被打散了”,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一、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大批日军入关1938年后.东北抗联的斗争极端艰苦。各军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游击区和…  相似文献   

8.
卢德峰 《世纪桥》2010,(2):51-54
<正>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曾有一支抗联部队从东北抗日战场辗转来到西部边陲——新疆。这支来自白山黑水的部队主要由原东北抗联第3军1师、9师和第6军4师28团、保安团组成,总数约500余人。1938年2月肇兴镇战斗失利后,他们暂时转移到苏联境内。苏联政府没有同意他们继续回到东北抗日战场的  相似文献   

9.
正东北抗日联军不仅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14年抗日战争的队伍,它还是一支具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性质的国际军事联合组织。1940年至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主力部队进入到苏联远东地区,在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进行政治军事整训,为最终反攻东北、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准备。抗联移师苏联远东地区1938年后,在日伪的残酷"讨伐"和东北冬天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东北抗联的斗争进入困难时期,部队减员严重。此时,  相似文献   

10.
《党建文汇》2011,(3):38-38
饿极了拽衣服上的棉花吃 1938年7月31日,时任东北抗联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的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携款叛变投敌,供出了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的西征地划,日本关东军随即调集大批部队对参加西征的各支抗联部队进行堵截。  相似文献   

11.
孙秀  孔庆福  马士明 《世纪桥》2008,(21):43-46
<正>孙国栋,河北大名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曾任东北抗联第三军独立营营长,第三路军九支队副官、二十五大队大队长、六支队副队长等职。先后在绥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达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东北抗联的战斗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它所以能坚持14年之久,除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决定因素外,还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卢德峰 《世纪桥》2009,(4):39-42
带岭林区是东北抗日斗争发起较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根据地、游击区之一。1941年东北抗联主力过界到苏联进行整训后,留守在国内的最后两支抗联小分队曾在此继续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14.
<正>少年参加红军,坚持在大别山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和南方游击战争,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父亲张辉(原名张新民,1921.12—2001.12)就是当年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老战士之一。父亲是鄂豫皖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罗山地处大别山西北麓,东邻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南接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安,北依淮河,西扼平汉线,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主要游击根据地之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2,(4):29-29
老金沟抗联会师地,位于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五花村北铁力林业局施业区向阳林场。1936年秋、冬,是铁力抗日斗争大发展的时期,先后有8支抗联队伍会师老金沟。1936年春,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部西征留在庆(安)铁(力)木(兰)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16.
曲晓溪 《世纪桥》2013,(10):4-6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东北大地。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抗日,与日本侵略军奋战14年之久。本文回顾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十二团在黑嫩平原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几次典型战斗,希望在梳理战斗经过的同时,能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联战士们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学习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着大量知识分子的身影,他们为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代表。目前,学界对东北抗联中的知识分子的关注不多,对其构成划分不明确。本文拟将东北抗日联军中知识分子的构成划分为具有新式教育、军事教育、留学教育和旧式教育背景的四部分,以期对东北抗联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提供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福建各地留下来坚持武装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相继完成了由以根据地为依托的阵地战到以游击区为依托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的转变。这是三年游击战争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正如陈毅同志在《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说的那样:“这一段是个过渡时期,是个转折点。是由过去的大规  相似文献   

19.
吕勋福 《世纪桥》2010,(14):26-30
<正>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从弱到强。其中,抗联第一军建军最早且影响最大。虽然抗联第一军指战员面对着艰难困苦的条件,但在军长杨靖宇率领下,他们转战于林海雪原,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长达14年之久,歼灭瓦解了大批日伪军,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创造了值得永世纪念、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20.
曲晓溪 《世纪桥》2013,(14):4-6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东北大地。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抗日,与日本侵略军奋战14年之久。本文回顾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十二团在黑嫩平原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几次典型战斗,希望在梳理战斗经过的同时,能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联战士们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学习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