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2021,(10)
正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2.
回首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力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彰显出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要求。100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经验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现实所需,事关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提质增效。宁夏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三个方面重点着力,以“5585”模式为牵引,通过不断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推动示范区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续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谱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意蕴,进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方针、路径等维度分析其建构路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21,(9):13-15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6.
孙英  刘杰 《前线》2022,(2):46-49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逻辑。从宗旨视角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逻辑维度: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民的初心产生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出发点,使人民至上、植根人民、尊重人民、人民评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纽带的政治逻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民族政策为导向,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强大的实践逻辑铸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简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范标识。中华民族概念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56个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民族复合体,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树立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至上理念是构建民族法治体系的关键,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要靠56个民族共同维护。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点;“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则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状况的过高估计。将这两种共同体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涵差异,有助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人类社会与民族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实践》2021,(9)
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壮丽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各项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逐步全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回顾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成就,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强化各民族国家认同感,二是要持续巩固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将党建贯穿民族工作的始终。新时代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继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9)
正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原创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青海民族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高地,成为第一个所有市州和82%的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新时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于2020年7月18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线上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6.
黄雪羽 《当代贵州》2022,(28):74-75
<正>毕节市七星关区响水乡始终坚持突出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党支部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突出党建引领,抓实多元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民族工作模式。56个民族56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毕节市七星关区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0,(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是在准确把握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朱碧波 《探索》2022,(3):73-8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经济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发展经济铸牢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使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实,认真分析、处理经济发展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创新对口支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提高民族工作质量的主线,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作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思考。交往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科学阐释: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是交往和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加强精神交往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其他交往的必要前提;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发挥物质交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交往范畴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断的价值作出了补充性评价,即: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现、间接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