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静 《当代贵州》2022,(3):28-2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贵州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拓展内需空间、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规模加快壮大,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时期,全省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张秀云 《当代贵州》2022,(47):40-41
<正>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品质和城镇经济双提升行动,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3.
陈其荣 《当代贵州》2022,(24):38-39
<正>贵州可以从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加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扩大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几个方面,在闯新路中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实现规模速度双增发展当代贵州:都匀拥有许多特别的"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第一批综合试点,全省唯一、西部第三的2015年度中国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唯一"中国宜居城镇",贵州首个"全球绿色城市"及"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这些"贵州唯一"如何得来?吴丹:这些"贵州唯一",来自于过去五年全市  相似文献   

5.
<正>金沙县紧紧抓住被列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的大好机遇,按照“四新”要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真正把城镇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但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相似文献   

6.
黔西南州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21年以来,全州上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聚焦城镇功能布局、配套功能完善、项目带动和产城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速换挡、提质增效,实现了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我省推出的“城镇化带动”战略,是促进贵州经济得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城镇化建设问题出发,以资源禀赋城镇建设为角度。分析我省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的现有优劣势,即我省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的同时又面临着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经济水平较低等客观条件,分析共同构成我省城镇化的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城镇化需求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作用,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纳雍县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拓城镇、兴产业、惠民生,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纳雍县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拓城镇、兴产业、惠民生,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全庆 《求实》2016,(11):55-6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扩张总需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成本上升、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杠杆率较高和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失衡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城镇体系和特色不足、城镇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系统提出了化解新型城镇化困境的实现路径,即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以加快建设特色中小城镇为突破口,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以土地利用、住房保障、投融资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镇大提升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对贵州新型城镇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贵州推进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上,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标志。贵州正聚力推逬城镇大提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提升贵阳省会城市首位度。  相似文献   

13.
制约福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总体水平不高、城乡规划不协调、要素资源匮乏、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城镇内部存在新的"二元结构"倾向等。推进福州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洪业应 《世纪桥》2012,(15):73-74
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密切联系。本文在分析贵州省城镇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分析了贵州产业集群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并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必须培育和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来带动贵州的经济发展,促进贵州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强调指出,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规划是城镇化推进的龙头,是引导和调控城镇发展、保护和管理城镇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是城镇建设的灵魂,决定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7,(4)
<正>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蒙古城镇化经过70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世纪以来,内蒙古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总体要求和中央、自治区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我区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向内涵式转变,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我区城镇化率达到61.2%。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愈来愈大,地区间的城  相似文献   

17.
王志电 《学习论坛》2008,24(2):69-72
纵观河南5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河南城镇体系和城镇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要加快河南城镇化发展,就要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23,(44):78-79
<正>屯堡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的神秘性、唯一性、持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隐含着尚待研究解读的诸多文化密码。明代屯堡在贵州古代城镇兴起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注这一点,不仅对我们研究贵州城镇史有重大价值,在当代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贵州城镇的出现与发展走过了一条与其他省区不同的道路。宋元以前的贵州城镇,大多处于自流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的发展起点和历史机遇下,贵州城镇建设从示范引领迈入特色提升,更加注重文化品牌培育,借力“文化+”促进新发展。2012年,贵州启动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驶入快车道。打造了一批彰显贵州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时代特征的绿色小镇。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贵州花溪区青岩镇、六枝特区郎岱  相似文献   

20.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制约了河南"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传统的城镇化之路存在许多弊端,河南应从本省省情出发,突出城乡一体、产城互动,搞好配套改革,走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和产城互动,打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四是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政策,破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