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我们制作的苗族服装,有手工的,也有机绣的,价格都不一样……"5月17日,记者走进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绣娘杨文丽正在直播,销售特色苗绣产品。"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让更多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杨文丽说,自从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后,她对苗绣产业充满了信心,并下定决心做大做强,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隆冬时节,乌江源百里画廊山川锦绣,悬崖壮美.悬崖下的化屋苗寨,生机勃勃.旅游公路车辆疾驰,化屋码头人来人往,广场上,苗家儿女载歌载舞,欢庆新春佳节. "这是我们今年特制的小老虎,卖得很好,生产出来便被抢购一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安置点内的苗绣车间里,负责人杨文丽正在直播架前给网友介绍新出的苗绣产品."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3.
初春的乌蒙山腹地,磅礴乌江迤逦东来.在六冲河流域,春天里的黔西市化屋村生机勃发,古朴的苗寨、壮美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化屋码头,人头攒动,游客常年爆满;在苗绣蜡染车间,订单源源不断,工人辛勤忙碌,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在同心文化广场,游客载歌载舞,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特别去参观了位于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并且在扶贫车间观看了苗绣产业,仔细了解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传承等情况。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陈平说见到这则报道,自己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民间艺术保护的工作者,内心感到十分振奋甚至激动,  相似文献   

5.
翟培声 《当代贵州》2022,(Z2):24-25
<正>7月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湖山锦绣,峡谷壮美,乌江源百里画廊风光引来游客络绎不绝。靠山面水的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十栋黔西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水雾中。清晨,开农家乐的村民赵玉学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制作黄粑、准备农家乐里的新鲜食材……“现在生活实现大变样,村里也越来越好了,真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化屋村看看。”  相似文献   

6.
尚宇杰 《当代贵州》2022,(23):46-47
<正>作为长江、珠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坚持保护与修复齐头并进。先行先试,创新试验,多省联动……为筑牢“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前往下红岩的游客,请抓紧时间上船!”5月中旬,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一艘游船停靠岸边,准备驶往织金县的下红岩码头。化屋村宜农益旅合作社负责人刘毅告诉记者:“化屋过去的船都是木船,空间狭小,更多是用来捕鱼。”  相似文献   

7.
宋婵娟 《当代贵州》2022,(Z3):212-213
<正>扎根黔贵大地的邮政人以青山为纸、绿水为墨,始终牢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动绿色邮政建设,助力化屋村乡村振兴。乌蒙山腹地,乌江六冲河畔。这里,风光旖旎、水域宽广。这里是黔西市化屋村——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苗寨村落。化屋村,这个曾经的“悬崖下的村寨”,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扎根黔贵大地的邮政人也以青山为纸、绿水为墨,始终牢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把绿色厚植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8.
正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加强村社一体工作,成立了化屋村黔香连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牵头,合作社具体管理运作,利益联结农户,实现"村社一体"。目前,合作社为村级积累集体经济近30000元,目前村级集体经济达9.6万元。  相似文献   

9.
陈毓钊 《当代贵州》2022,(Z3):49-50
<正>许蕾是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她所在的化屋村,与清镇市、织金县隔乌江相望,今年9月,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河对面就是高风险区。“面对疫情,只有我们党员更好地动起来,才能让群众真正静下来。”1989年出生的许蕾沉着应对——宣传教育动起来。在全村常态化播放大喇叭,分组进村入户进行全排全查的同时,录制苗语宣传音频进行播放,在各交通要道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让防疫政策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0.
袁小乐 《当代贵州》2022,(45):64-65
<正>创新是制造业的灵魂,创意设计是制造加工向创造创新跃升的关键突破点。积极促进现代创意设计与传统苗绣技艺融合,对于提升苗绣产品吸引力、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今,行走在贵州乡野,大地变了模样,山村焕发生机。一栋栋崭新的房屋焕发新颜,清澈的自来水通到房前屋后,生病就医更容易,孩子上学更便捷,农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盛夏7月,地处黔西市化屋村的乌江源百里画廊碧波荡漾,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你好,我们订一桌特色菜,中午就到。”7月15日上午,化屋村村民何兰微信上又接到了一笔订单,“最近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和民宿都要提前预订。”  相似文献   

12.
正初夏时节,地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带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山明水秀,碧波荡漾,游客络绎不绝。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化屋村迎来了近5万人次游客,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何兰感慨地说:"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每天的毛收入都有5000元左右,虽然很忙,但是非常高兴。"昔日门庭冷落、以贫困著称的"悬崖下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变成车水马龙的旅游村。  相似文献   

13.
翟培声 《当代贵州》2022,(Z2):56-57
<正>夏日清晨,乌江支流六冲河化屋村河段,一叶轻舟缓缓漂动,护河员杨清鑫划着船桨,沿河打捞垃圾。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曾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  相似文献   

14.
谢朝政  李森 《当代贵州》2022,(Z5):32-33
<正>“茅屋今天变小楼,高兴进新房咯耶,小路变成大油路,开起农家乐,奔向致富路,奔小康耶……”11月26日,走进如诗如画的黔西市化屋苗寨,芦笙阵阵、苗歌悠扬。“这段时间,我们用苗歌、快板等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好声音飞进苗家,鼓足苗乡儿女干劲,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党的二十大代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相似文献   

15.
正结缘苗绣"苗绣,你是我见过的最美霓裳。"曾丽曾在博客里这样写道。对于苗绣的迷恋与热爱,曾丽更多是受父亲曾宪阳的影响。1976年,身为摄影记者的曾宪阳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发现,苗绣纹饰里竟然含有"鸟衔鱼(纹)"!这个曾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古老陶器上的古老纹饰,令曾宪阳兴奋不已,从对苗绣感兴趣到对苗绣痴迷,这一着迷,就是30多年。曾宪阳走遍贵州苗寨,搜集、整理出6000余件精美  相似文献   

16.
胡家林 《当代贵州》2021,(13):40-41
松桃苗绣从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并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个人,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创始人石丽平。  相似文献   

17.
陈江南 《当代贵州》2022,(Z2):82-83
<正>今朝化屋村,路面宽阔整洁,楼房错落有致,群众安居乐业,恰是贵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夏日窗外,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六冲河与鸭甸河交汇处绿水清波;屋内,36岁的何兰与退休乡村教师杨梅坐在农家餐馆圆桌前,齐声唱起多声部苗歌《阳雀声声在呼唤》。  相似文献   

18.
梁圣 《当代贵州》2024,(Z1):16-18
<正>贵州聚焦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冬日乌江,碧水苍苍。从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登上游船沿江畅游,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险峰绝壁尽收眼底,鸭池河大桥横跨山间。笋子岩下的广场上,盛装打扮的村民正在排练一场重要的“村晚”。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毕节地区黔西县新仁乡的化屋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是一个隐入深山、信息闭塞的小渔村,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14元,人均粮食产量171公斤。从1990年以来,因为东风库区蓄水后的淹没、库岸边沿开裂及笋子岩地  相似文献   

20.
正"一根小小的绣针,绣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美好生活。"在雷山县一家刺绣工厂里,非遗传承人杨阿妮一边与绣娘交流,一边传授刺绣技艺。杨阿妮出生在雷山县郎德镇乌肖村的一户苗绣世家,从小热爱苗绣的她跟着母亲学习苗绣技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家乡成立苗绣公司,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绣娘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