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过去两年,美国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发生率日渐增高,美国全国平均谋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6.5起。然而在美国许多城市,这个数值要高得多。除了芝加哥市和费城,还有下列这些美国城区也很危险!  相似文献   

2.
黄祺 《新民周刊》2022,(36):30-31
它太微不足道、太日常、太杂乱、太市井……但不可否认它又太重要。张曼玉摇曳的身姿,美化了香港小巷里深夜飘香的馄饨摊子,我想从影视剧里找一个被美化的小菜场镜头,却遍寻不着。中国文学作品中若说有什么与菜场相关的名场面,大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算是一个,菜场这样充满血腥暴力,“好孩子”定然是不能去的,更不用说什么“美”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对外扩张,其亚洲殖民地菲律宾成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最大的海外实践基地.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旨在通过综合性规划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而在菲律宾,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重构政治空间,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殖民宗主国美国为模板的菲律宾现代国家.丹尼尔·H.伯纳姆和威廉·帕森斯等美国规划师不但重塑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公共空间,还将美国的城市美化模式推广到群岛各地.他们将现代性和美式民主制度的特性提炼成直观的空间表达方式,试图向菲律宾民众展示美国民主改革和菲律宾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构建殖民者认可的菲律宾现代国家、将国家统治扩展到整个菲律宾群岛并整合菲律宾经济,从而引导菲律宾走上美国设计的"现代化"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美国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世达 《美国研究》2004,18(2):40-57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在"9·11"之后作为"新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其帝国地位与其基本的民主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美国重新审视其社会的开放性,而实行一个较为强硬的移民政策,这对美国社会的根本特点--移民性--构成威胁;总统权力扩大,行政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受到了挑战;在理念上,美国政府可以反恐的名义而限制公民自由,可以说限制了美国价值中的核心部分;国际恐怖主义所宣称的宗教性,以及美国文化内部的宗教冲动,使美国处于十分尴尬的文化困境.本文指出,美国所面临的种种文化悖论从表面上看源于其反恐所采取的战略,即美国不是依靠现行的国际机制采取政治的手段,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的军事手段来对付国际恐怖主义,但其深层原因则是韦伯所谓的"攫取型道德"、天赋使命感,以及普世主义的美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车臣分离势力的恐怖化有广义的暴力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车臣民族的尚武传统有助于恐怖化的心理自然;伊斯兰极端思想是克服恐怖化的"道德自抑"障碍的精神武器;暴力化社会环境为恐怖化提供了组织便利.综之,暴力文化因素是车臣分离势力恐怖化的诱因和条件,而非其根源.  相似文献   

6.
"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是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的两种战略模式。"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分别旨在防止外来和本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制造的恐怖袭击。由于美国反恐部门及决策者有关这两类恐怖袭击的威胁认知有所不同,导致两种模式在防止恐怖袭击的措施上存在较大差异,并进而导致政府作用在这两种模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美国反恐部门较为一致地认为,在当前反恐形势下,"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模式仍有存在的必要,近年来对"反暴力极端主义"模式的强调并不意味着"防止九一一恐怖袭击"模式的过时或消失。目前上述两种模式并存于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事务。  相似文献   

7.
面临着崩潰危机的吳庭艳—吳庭儒家族在美国的指使下,已經采取戒严措施,对僧尼、佛教徒、人民爱国运动和他們的反对派系进行了极其野蛮的鎮压。 他們假借軍队的名义,出动警察、特务制造了滔天罪行以图挽救他們的末路穷途。而美国佬却玩弄狡猾手段,裝出对吳氏兄弟表示不滿的模样,以便推脫責任,蒙蔽輿論。然而美吳集团的阴謀已經昭然若揭。暴力不能扑灭整个民族的怒火。目前的局势将持續下去并将把他們推入灭亡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现象贯穿于整个世界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一些能极大降低贫富差距的机制,而暴力是唯一重要的均贫富手段。暴力表现为四种形式:大规模战争、转型性革命、国家崩溃和大瘟疫。历史经验表明,均贫富政策与变革一般都与暴力震荡联系在一起,在和平背景下能成功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证据。未来如何通过和平方式抑制贫富不均?如果历史可以为鉴的话,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政策是影响美国软实力强弱的主要因素;追求国家利益是美国塑造和运用软实力的动因;美国在展现其文化价值观时,如果时机和地点选择不当,或与当地文化相违背,反而会影响美国软实力的发挥,甚至酿成文化冲突和反美主义。在美国软实力的构成中,其政治影响力与文化价值影响力之间存在着分裂现象,这是影响美国发挥其软实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门及非政府组织为推动印度尼西亚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都做出了努力.美国政府在双边高层交往中不断对印尼政府和军方施加外交压力,促其改革;包括国务院、国际开发署、国防部,司法部等在内的行政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推动印尼的军政关系制度建设,支持培育印尼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国会以立法手段或向行政部门施压的方式约束美国对印尼的军事援助及两国军事关系,意在通过制裁和压力迫使印尼进行军政关系改革;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推动印尼军政关系改革、促进形成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的活动.这些部门和组织广泛而深刻的卷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印尼的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也可以充分说明美国在对外扩展民主时投入之大、关注之广、手法之细腻.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枪支暴力档案"汇总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美国去年已有超过2万人在枪支暴力事件中死亡,另有超过4万人在枪支暴力事件中受伤,为2014年该组织有统计数据以来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年。用此起彼伏一词来表述美国的枪击案情况,可以说毫不夸张!各大城市里的枪声、流血,甚至死亡,哪怕到2021年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消停。当地时间2021年12月30日23时44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日耳曼敦科洛姆街发生枪击事件,多名枪手共开了87枪,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16日,"美国文化外交:历史、理论与现实"研讨会在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美国文化外交的概念辨析、历史演变、传播效应及启示三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伊始,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胡华常务所长介绍了美国所近年来围  相似文献   

14.
王丹逸 《德国研究》2022,(3):85-106+127-128
库尔德问题是当前德国-土耳其关系中的一大关键议题。库尔德裔移民的政治活动是该议题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德国的库尔德裔移民通过大规模游行示威、暴力袭击等手段迅速引起德国社会对库尔德问题的关注,随后通过文化宣传和政治合作等方式,使库尔德问题与德国人权外交理念结合,进而持续影响德国对土政策。库尔德裔移民及其他德国国内行为体所形成的压力迫使德国政府重视这一议题,并形成了在库尔德裔移民与土耳其政府之间寻求平衡的对外政策方针。  相似文献   

15.
瑞典和丹麦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结构和地缘政治环境,并且都发生了由于出版有关穆罕默德卡通漫画所引发的暴力事件。但发生在丹麦的事件的暴力效应比瑞典更为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为一场国际性的暴力危机。两国在该事件上为什么会存在进程上的差异,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有的研究无法对此作出清晰的解释。本文从叙述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叙述结构和角色扮演为基础的解释框架,并系统地比较和说明了丹麦和瑞典漫画危机进程的差异。研究表明,从叙述与身份实践的角度分析暴力进程是一种可行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张春 《美国研究》2007,21(1):120-135
美国人对国会的支持远不如期待得那么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从国会文化生态与美国文化生态的相互关系中寻找。尽管美国总体的文化生态决定了国会的基本构成,但更大程度上是国会特殊文化生态显示出了强大的能动性。就制度层面而言,国会选区重新划分、国会选举及国会立法过程等都使国会文化生态处于美国文化生态的强势地位;尽管非制度层面的大众传媒和公众认知能发挥一定程度的制衡作用,但国会仍可对此加以控制。因此,国会文化生态不仅促进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杰克逊主义”倾向或新保守主义倾向的发展,还阻碍了自由国际主义在美国的复苏。  相似文献   

17.
应琛 《新民周刊》2021,(1):35-35
美国血淋淋的种族歧视疮疤再次被揭开。"求你了,求你了,求你了,我不能呼吸了。""妈妈、妈妈"……2020年5月26日,一段美国警察暴力对待黑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执法警员在对方反复说"我不能呼吸了"的情况下,依然用膝盖将男子按压在地上,不让他动弹,画面看起来非常残忍。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民主援助"肇始于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里根政府建立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民主援助"在美国趋于制度化。九一一事件之后,推动世界的民主化更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的对外"民主援助"不但包括对受援国进行直接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援助,同时还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挂钩。"民主援助"不仅体现了美国政治家对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笃信,而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民主援助"也是美国政府运用其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也谈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卫峰 《美国研究》2002,16(2):109-120
20世纪初发生的新黑人文化运动是美国黑人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黑人知识分子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为手段,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国际上的"认同黑人文化传统"运动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政治暴力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类型,是研究欠发达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视角。虽然学界对欠发达国家的政治暴力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特定地区国家政治暴力的研究未获得足够重视,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其中之一。政治暴力属于复杂的政治过程,其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政治暴力发生的外部条件,宏观层面发展较好则有可能避免社会运动中政治暴力发生的机会,反之则会增加政治暴力发生的机会。其次,政治暴力产生离不开中观层面的激进化水平。当政治暴力机会被触发时,除非中观层面的激进化水平也上升,否则很难出现有组织的政治暴力。在微观层面,个人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对政治暴力产生有直接影响。当个人不信任政府的意见输出渠道被缩小甚至被封闭时,政治暴力就变为公众最容易选择的意见输出渠道。相反,通过有效的制度性反应扩大或疏通意见渠道时,则会降低政治暴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