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武能 《德国研究》2005,20(3):54-63
德国杰出的翻译家和汉学学者卫礼贤为中国文化在欧洲特别是德语地区的传播和接受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记述,并希望通过这一记述,从卫礼贤这位"德意志中国人"的思想和实践中,使世人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欧盟研究中的“治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追溯了"治理"这一概念在学术讨论以及政治学各分支学科中的起源。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通过介绍"欧盟治理"概念的主要特点,指出研究的两大方向:一是致力于把欧盟作为"规制国家"进行研究,二是对"新型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文章还通过研究欧盟治理的安排是否以及怎样对成员国的治理范式造成影响,甚至改变成员国的治理范式,以及反之是否亦然的相关问题,来突出研究欧盟治理的两个核心主题。文章最后对同欧盟治理研究紧密相关的规范性关注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革”前后的研究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是东南亚研究所成立 4 0周年。过去 4 0年 ,它走过的是一条风雨兼程的路 ,其最大特点是审时度势 ,合着社会变迁的拍子 ,其间有成功 ,也有失误的经验。今天 ,正当进入新时期之际 ,简要总结过去对今后的工作会有裨益。这里主要回顾研究所在“文革”前后所走过的 30年历程。研究所正式成立于 1960年 10月 ,但事业的开始却更早。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属下经济研究室里的“港澳、东南亚经济研究组”。该组成立于 1958年。在它存在的两年多中 ,除集合了 12名研究东南亚的专业人才和收集了一批有关东南亚情况的…  相似文献   

4.
胡凯 《德国研究》2013,(3):113-122
发生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的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袭击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有组织迫害与屠杀的开始。纳粹党在这场被称为“水晶之夜”的暴力行动中对犹太人肆无忌惮的攻击招致世界舆论的谴责。中国新闻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本文以中国主要媒体对“水晶之夜”及其后纳粹反犹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媒体对纳粹反犹问题的态度变化入手,分析其与中德关系的起伏以及当时中国抗战大局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维 《德国研究》2013,28(2):93-103
迄今为止,国内、国际学界均未能注意到,卡莱基“泛欧”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德意志经验的积极影响密不可分。首先,卡莱基关注奥匈双元帝国内部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变迁,并由此萌发多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日后提出“泛欧”联合主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卡莱基概括、总结德意志帝国统一的历史经验,提出欧洲联合的发展阶段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两战间的欧洲联合进程。最后,卡莱基重视瑞士德意志民族与境内其他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的成功经验,他仿照瑞士联邦的模式,清晰地勾勒了“欧洲合众国”的宏伟蓝图。研究上述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泛欧”思想的起源、辩证看待德意志民族发展道路与欧洲联合道路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欧洲一体化的现状与未来,都具有无可回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宣言项目"对选举纲领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基本纲领的定性分析,旨在说明北欧左翼政党已走上"绿色转向"的道路,将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视为与社会平等、福利国家政策同样重要的议题。北欧左翼政党较为成功地占据了社民党左翼的政治空间,并通过强调"新政治"议题重塑政党形象,从而成为国内政坛中稳定的左翼力量。同时,北欧左翼政党的"绿色"政治并没有以牺牲"红色"政治为代价,社会议题依然占据着左翼政治议程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1955年9月10日正式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入关”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仅就日本人关前后产业政策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初步的分析。为便于看清日本政府在“入关”前后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我们仅对日本入关前后各10年的时期进行研究。一、“入关”前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曾经指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换句话说。它是促进某种产业的生产、投资、研究开发、现代化和产业改组而抑制其它产业的同类活动的政策。①“入关”前…  相似文献   

8.
崔珩 《俄罗斯研究》2024,(1):154-173
普京在2012年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后,迅速将以远东开发为载体的“转向东方”政策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进一步将“转向东方”作为国家外交突围、经济纾困的主要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在遭受西方阵营集体排挤的情况下,“转向东方”更是成为俄罗斯避免经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循环之外的主要依托,也是为俄罗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希望。“东北-远东”地方合作是俄罗斯“转向东方”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成果之一。比较2012年和2022年的“转向东方”,心理、经济、地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面貌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同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在心理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危机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经济结构上,中国长期高速发展使得俄罗斯“转向东方”依赖中俄合作;在地理结构上,“软硬”基础设施缩短了俄罗斯与东亚的空间距离。与2012年相比,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东方”无疑更接近于战略选择,而非技术性调整。俄罗斯正以空前开放的姿态面向与中国的合作,为未来中俄“东北-远东”地方合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引言 1999年的夏天,笔者和研究生一道,开展了一项题为"中法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项目.我们深入到法资企业或中法合资企业中,以深入访谈的形式,调查了15名法方人员和17名中方人员.在调查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涉及"书面语"和"口头语"在企业中的使用.我们发现,中国人和法国人尽管都使用"书面语"和"口头语",但对这两种交际方式赋予的文化含义不尽相同.然而,双方并不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一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常常互相埋怨.为了方便问题的提出,让我们先听听一位中方经理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众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诸多误解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心理根源,即关于旧西藏的"香格里拉神话"。探险是二战前德国保持对西藏地区"接触"的主要形式。德国探险者制造了一个德国版的"西藏神话",并渲染了中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负面形象",深刻影响了德国公众在西藏问题上的心理结构。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性"的工作,争取利用有效方式破除西方人意识中的"香格里拉神话",告诉西方公众一个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文本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制造2025"在法国主要媒体近五年的传播状况。对文本数据态度资源分析表明,中等收入陷阱、德国工业4.0与中美贸易争端是法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制造2025"时常用的定性标签。另外,"修昔底德陷阱"已被包括法国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频繁用于定义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己度人,以偏见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慌,意图引导受众误读甚至敌视中国。研究认为,法国媒体完全按照西方媒体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来评价"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国经济策略,远没有体现出新闻报告的客观性。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创新渠道,强化和西方受众直接沟通,力避西方媒体滥用其话语权进行系统性误读和歪曲。  相似文献   

13.
“九七”前后香港法律衔接问题与对策陈恩基本法规定,九七后在香港实行"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现有在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为不变",因此,"九七"后香港的政治制度、法律体制和经济生活基本保持不变。但也应看到,由于香港主权回归是一...  相似文献   

14.
边芹 《新民周刊》2012,(15):68-69
整个近现代史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跟这个伪造的外壳碰撞,撞得一无是处、遍体鳞伤。脑袋里开始徘徊这个刺刀般的问题,是因为一年一年很多看似细小的事情,以违背起码逻辑的荒谬,日益挤迫着我体会到一个精神亡国者的悲怆和无助。我因为长年客居国外,做梦也想不到揭露西方一些真相,在自己的祖国会遭到冷遇和排斥。在一个未被军事侵略和占领...  相似文献   

15.
夏琛 《新民周刊》2012,(35):88-88
随着"永州幼女案"的被害人家属唐慧被撤销劳教,以及当地政法委启动对相关人员进行重新调查,此案似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此,笔者想要与读者讨论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唐慧过激上访并遭受不公待遇。不久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南京发生一起灭门案,被害人均来自德国,令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是,被害人的亲属写信给中国法院,恳请...  相似文献   

16.
"双重照护"即"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一代既照顾老人又养育孩子之意。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严重少子老龄化国家之一,政府与社会团体为此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中国目前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2016年初全面放开二孩等中国特色政策的实施,使得新时代背景下的"双重照护"问题增加了新的课题与困难。  相似文献   

17.
软环境建设已成为今后深耕细作"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因素"确系软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东南亚伊斯兰发展的新态势尤其是恐袭事件频发,已对"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造成了极大冲击。随着马哈蒂尔重返政坛,东南亚伊斯兰政治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伊斯兰因素"难以回避。探索将宗教交流纳入"民心相通"的举措之中,旨在使"伊斯兰因素"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人文外交的特有风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关系性思维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思维方式迥异。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以先秦诸子为源流,有"天道仁札"的通贯系统。"天"是中国人心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和统摄;自"天"下降有"道"、"仁"和"礼"的范畴,它们开始关乎人间秩序。通过系统整理以"仁"为核心的关系性政治哲学,文章进而为汇通中国传统和现有国际体系的话语打下基础,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观念设计,甚至为世界政治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以中国上升的物质实力为依托,沟通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语言学、存在主义、关系和实践等本体论转向,这一顶层设计可以通过系统性反思现有国际社会话语体系来突破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瓶颈。中国理应在关键大国关系的构建、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世界秩序想象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航行自由"本是国际海洋法的一项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航行自由"却成为美国精心包装下用以渲染南海地区"中国威胁"并借机在周边海域实施军事寻衅的政治话语,沦为美国借以防范中国海上力量崛起、实现海洋霸权护持的舆论工具。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的恶意炒作,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南海地区安全造成损害,由此凸显的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也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症结。在美国幕后台前都推动南海局势升温的过程中,中国在现实困境的倒逼下逐步形成了对"航行自由"话语较系统的认知理解,对从西方传来的"航行自由"话语经历了由谨慎怀疑到逐渐接纳的态度转变,在话语使用上也从被动反应开始向主动应对的姿态变化,体现出中国政府在话语表达上走向自信与成熟。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表面上是话语的比拼,其背后是海权和利益的角逐,中国应保持和加强与美国在各个层次上的战略对话以管控双方分歧,就"航行自由"话语拓展共识和寻求合作。中国或可考虑通过对"航行自由"话语内涵的再建构推动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并体现大国胸怀。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6月10日,韩国百济学会、忠清南道历史文化研究院与中国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古代东亚世界中的中国与百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吉召开,来自韩中两国1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延边大学研究生院、朝鲜半岛研究院院长朴灿奎教授主持开幕式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