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语表述是推动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变革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具包容性的国际话语,既是对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及依附理论等理论困境的回应和批判,也是对当前国际经济话语权失衡、国际政治话语权失序、国际文化话语权失范等现实困境的回应和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话语,旨在倡导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倡导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推动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倡导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增进人类整体福祉为旨归的共同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全球治理是指治理主体(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安全、经济、环境、犯罪等)而进行的制度性协商与合作。全球治理民主化要求在进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参与治理的各方应对议题的基本概念、合作的对象以及应遵守的规范具备基本共识,否则就会导致民主赤字。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主要阻碍在于因参与主体之间实力不平等所导致的议程不明确、主体缺协作以及规范单一等民主赤字。以全球人权治理为例,各国在参与人权治理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对基本人权缺乏共识、行为体缺乏沟通以及人权规范缺乏对话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总结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球治理民主化的系统性阐释,为缓解民主赤字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治理议程上强调和平权与发展权的优先性,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各主体间的平等与合作,在治理规范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为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一种代表性与包容性兼备的中国方案。提升全球治理水平、改革全球治理体制必须跳出西方中心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才能缓解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推进人类共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姜辉 《党建》2021,(7):95-98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庄严承诺和重要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交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面对21世纪世界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回答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之问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积极探索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转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贡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道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秉持“求同存异”的信任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并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世界历史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它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提供了一个中间层级,为实现未来目标创造了条件;为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创新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多极化世界格局之下,世界变局百年之未有,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实现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治理,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方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高度的使命担当和宽广的世界胸怀,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相似文献   

9.
曾志诚 《求实》2017,(12):36-49
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再一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是践行人类共同价值的正确实践,向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中处于飘泊动荡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是克服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有效手段,是促成中西和善交往合作共赢的共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反映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表达了全人类追求解放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和思考新时代下的历史特点和现实实践中首先提出、倡导并推动实施的外交理念,它回答了"中国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  相似文献   

11.
唐瑭 《唯实》2018,(5):17-2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于同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201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桑建泉 《前线》2023,(6):34-3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是当代人类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是各国人民希冀和平发展的价值诉求。作为探索人类美好生活如何建构的全球治理话语,开放创新构成其思想基础维度的话语特质,多维关怀构成其内容结构维度的话语特质,解释性与建构性兼具构成其功能引领维度的话语特质。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话语影响力的路径在于:坚守其人类解放理论底色,注重阐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改善的一致性,通过回应人类重大现实关切繁荣发展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该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为我们详细解读。问: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这一理念及其内涵,党的十九大  相似文献   

15.
16.
袁伟华 《理论建设》2020,36(1):49-54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形成全球性空间。这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结果。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空间中,空间正义的缺失造成了空间内的紧张关系,危及全球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在理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领域阐释了空间正义的内涵。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全球化的动力基础,筑牢空间正义的根基;促进全球空间的平等参与,推进空间生产正义;调整全球空间的分配模式,推进空间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带有鲜明原创性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新时代良好国际秩序的构建,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人类命运的重新思考,在全球维度上思考人类发展,在人类维度上考量国际关系。这一思想,把所有国家的利益综合考量、整体考量,反对那种将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8.
19.
<正>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唯通方能成久远。这就是"一带一路"通过建设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  相似文献   

20.
丁工 《新湘评论》2023,(5):42-44
<正>2022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动,也是阿拉伯国家东向新潮流与中国西进大趋势相向而行、时空相遇的互动作用结果。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曾创造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和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