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构词成分。如“者”构成“作者”、“读者”等表人的名词,“然”构成“既然”、“虽然”等连词,“突然”、“居然”等副词,“于”构成“等于”“善于”等动词,“至于”、“由于”等介词,“而”构成“进而”、“从而”等连词。 “以”作为词素,构词时有两个特点。(一)别的文言词虚通常只充当后一词素,“以”还大量地充当前一词素。位置在后的如“给以”、“予以”、“致以”、“足以”等,位置在前的如“以便”、“以免”、“以至”、“以致”、“以往”、“以来”等。(二)别的文言虚词构成的词只有一两类,“以”构成的词却分属多类。方位词如“以前”、“以后”、“以上”、“以下”、“以内”、“以  相似文献   

2.
向明瑞 《前沿》2008,(8):42-45
韩非子在改造、吸收春秋战国道家、黄老学派“道”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形上学理论——道理论,为其“法治”思想获得了终极性说明和支撑。在道理论中,“道”具有既“不可感知”又“可感知”的二重性,“理”是可以感知的,“理”是“道”在万物上的具体化。“道”与“理”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大一与小一的关系。遵循“道理”,取得做事最大成功的关键是治身,其途径是处“虚静”,以求积聚“精气”保存聪明智能,实现“无不克”的目标。而要在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下,运用好“法术势”治国,必须注重“朴实”、“参验”、“端直”、“适度”、“体道”、“慎刑”、“无暴政”、“无侵略”等原则,才可以达到治道、治身与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往往贪大求多。领袖在驳斥“右派言论”时曾说过 :要贪社会主义之大 ,喜无产阶级之功。在我们响彻云霄的口号中 ,“大”字不胜枚举 :“大跃进”、“大批判”、“大批促大干”、“大干快上”、“文化大革命”、“大打人民战争”、“大炼钢铁”、“大放卫星”……。我们的“大发展”不计其数 :“大胜利”车载斗量。“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曾一度写进宪法。其实 ,单从语言角度来说 ,“鸣、放、辩论”都是动词 ,“字报”是名词 ,两者并列就是不通的。不过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 ,什么语法修辞全是“反动的” ,“四大”并列 ,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 ,所有制是越“大”、越“公”越先进。与此相适应 ,我们的“大锅饭”也最香。现在看来 ,上面这些“大” ,并没有给我们指引光明的前程 ,却给我们带来了“大起大落”的大损失。可见“大”未必都是好事。真是“大有大的难处” ,“多有多的坏处”呵。就用人来说 ,并非“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兵贵精而不在多。战争的胜负 ,智谋占很重要的因素 ,胜者多靠智取 ,而不靠以牺牲人为手段的打人海战术的强攻。在中外战史上 ,以少胜多者 ,不乏其例 :...  相似文献   

4.
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假借孙中山的名义,挖空心思地将孙中山的只言片语与孔子的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编造出一个所谓“三、三、一”的理论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能作部分”——三“达德”。他认为“智、仁、勇”是三种通行不变的美德,其中“仁”是核心,“智”是为了“知仁”,“勇”是为了“行仁”。这是它的“原理论”。第二,“所作部分”——“三达道”。他认为“民族、民权、民生”是三条人所共由之道,其中“民生”是核心,民族、民权都是为了实现民生。这是“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第三,“择善固执”——“诚”。“诚”是指“决心”,是“民族精神之原动力”。他认为人心、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谈及文艺的论著、书信、言语中,“味道”、“兴味”,“趣味”、“口味”、“诗味”与“有味”、“无味”、“乏味”等,不绝于口。这一“味”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试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北的“陉”、“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渑”、“陟”,湖南的“澧”、“醴”,……这些县级政区名称中颇为生僻的汉字,能有多少外地人识得、读得、讲得呢?殊不知,中华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于这些除地名难得一见的“专用汉字”。  相似文献   

7.
王毅 《今日上海》2008,(11):54-55
“设计”的含义十分丰富。中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诠释道:“设”乃“陈设”,“计”乃“会”。在现代汉语中,“设计”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设想”、“构思”、“计划”等。在英语中,“design”也是“意图”、“计划”、“目的”之意。  相似文献   

8.
覃世进 《当代广西》2008,(16):34-34
壮族原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僮族世居岭南,在古代汉文文献中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代开始称“僮”。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繁杂,各种自称达数十种。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及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僮”、“布土”、“布侬”、“布泰”、“布沙”、“布陇”、“布衣”、“布越”、“布寮”、“布雅依”、“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方块壮字),有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保存了显著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9.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语言文字复杂多变,学问极深。一个“一”字,本属数目中最小的正整数,前边加个“第”字,其含意、身价、地位则大变,变成了万事万物之首。“第一”又有许多雅称:“桂冠”、“鳌头”、“问鼎”、“领衔”、“榜首”、“夺魁”、“夺标”、“执牛耳”等。“执牛耳”象征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更值得自豪和称道的是,聪明的中华民族把个汉语言文学学通了,弄熟了。千秋古人早就对“第一”一词用足用活了。《汉书·贾谊传》:“治平为天下第一。”佛家用语中有“第一义”,即指最高最深的妙理。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每闻第一义,心静琉璃光。”区分人的等级次第叫“第一流”,亦叫“上流”,即“第一等”。  相似文献   

11.
不知何时、何故,“上帝”、“主人”等字词,如同“先生”、“小姐”、“老板”、“总裁”取代“同志”、“厂长”、“经理”一般,充斥在我们的书报杂志上。人们似乎对之已经司空  相似文献   

12.
自从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媒体上关于“繁荣”、“稳定”的字眼已经罕见,经常出现的却是“混乱”、“危机”的报导,诸如:“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诚信危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岛内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危机——“人口危机”和“人才危机”。  相似文献   

13.
试析国内“权利泛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年来的民事诉讼中 ,陆续出现了诸如“亲吻权”、“初夜权”、“小便权”、“良好心情权”、“祭奠权”、“悼念权”、“安宁权”、“同居权”、“容貌权”、“养狗权”、“相思权”、“视觉卫生权”、“眺望权”等等名词。这些既在国内现行法律规范中检索不到 ,而且在法学理论界也属鲜为人知的名词 ,却成为一些当事人在诉讼中请求法院维护的“权利”。此现象学者们称之为“权利泛化”。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专家指出,企业内部成长,有7个产品行业发展方向,可供选择。第一方向,由物质面往精神面发展。循“食”、“衣”、“住”、“行”、“用”、“育”、“乐”7大基本民生产品,从“有形”的食与衣产品,发展到“无形”的育与乐产品。第二方向,由“民生”工业往“国防”工业发展,或由“国防”工业往“民生”工业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就特别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当今人们心目中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都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和谐社会”是由“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众多的“和谐细胞”组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细胞”入…  相似文献   

16.
“亏损”,即收不抵支,财务出现赤字。根据“亏损”的程度,经济学家又把“亏损”分为“明亏”、“暗亏”、“潜亏”。“潜亏”,是“潜在”的亏损,比“明亏”好些,比“暗亏”轻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机关动态》2010,(9):15-15
今年以来。宝山区委党校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提升党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党员教育方面,着力创新学习载体,强化学习实效,大力推进“网学”、“联学”、“赛学”、“现场学”这“四学法”。“网学”就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廉政教育”、“校园文化”等专栏,设置了“学习资料”、“精彩视频”、“交流体会”等子栏目。为大家搭建起良好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乾荣 《人民公安》2012,(19):56-57
“安”非天然因“暴”在所谓“公安”.即“公共安全”.也即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保护。任何国家均有公安机构及人员,咱们叫“公安局”和“民警”,更多国家包括旧中国,称“警察局”和“警察”。,“警局”、“警察”、“警探”,不怎么悦耳——常听老太太吓唬顽皮孙子时说,“再闹,叫警察来抓你!”这当然是对旧警员的坏印象.也是对新警察的误读。咱们在“警察”前缀以“人民”,叫“人民警察”,简称“民警”,“人民警察为人民”.感觉亲多啦。  相似文献   

19.
九黎、蚩尤和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商蛮说”、“贵州土著说”和“南来说”、“北来说”、“西来说”等观点,我们认为,马来人种之“南来说”、高加索人种之“北来说”以及雅利安人种之“西来说”都不太可能,即使是游移迁徙时有混杂,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南蛮说”和“贵州土著说”同样是“流”而不是“源”。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共同体或部分先民。 远古时期,首先活跃在我国华北大平原的人类集团,是东西两大部落联盟集团,即东部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因为这一口号申明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根本性质和工作宗旨。于是,各行各业都用“人民”二字来宣示自己,诸如“人民铁路”、“人民邮电”、“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银行”、“人民医院”…… “人民” 一词堪称“官话” 里分量最重的一个词汇,“为了人民”也就成了一些人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幌子。为了标榜“政绩”,硬要说成“为民致富”;明明是“形象工程”,非要说成“民心工程”;分明是为自己牟取私利,偏要说成“为民办事”;甚至乱收费、滥罚款,也要定义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在这些人的心中真有那么重要吗?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