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体现国家意志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运用经济法的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经济法也正是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运用经济法的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是伴随国家(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部门。经济法体现着公私法相融合、国家渗透市场等理念,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紧密的关系。经济法也正是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两重原因,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现今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问题也正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如何反对就业歧视应得到经济法的关注,运用现代经济法的“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管制(缺陷)”路径对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规则缺失、法律责任不明和救济途径不畅等是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障碍;界定"就业歧视"的法律概念、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判断标准、明晰法律责任、实行强制性的生育保险、建立反就业性别歧视的公益诉讼和加强反就业性别歧视的劳动监察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存在维权困境,法律不完善、政府及相关组织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公众平等权利意识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政府对就业歧视进行管制.在加强培养全社会反歧视意识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和内涵,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使他们的权利获得最终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具有完善的反歧视法律体系。澳大利亚反歧视法律分为两个层次:联邦制定的反歧视法律和州或领地制定的反歧视法律。澳大利亚歧视纠纷解决方式为自行协商解决、调解和诉讼。其反歧视的主要法律原理涉及歧视的概念和种类、权利人和责任人、法律救济等。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就业歧视行为不仅限制或剥夺了平等就业权,而且直接侵害了劳动者人权而成为现代法规制的对象,所以反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在就业领域贯彻平等原则并实现社会正义。《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推进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进程,但现有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李铁喜 《工会论坛》2010,16(2):18-20
文章以国际立法为视角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定义和危害,通过与国际立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差距,并提出了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设立专门机构、完善行政和法律救济机制以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却相当落后,相当不健全。因此,要解决就业歧视应当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积极消除就业领域中或明或暗的任何歧视,保障每一个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平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就业促进立法是近期我国劳动与社会立法领域的一件大事,在该法的立法起草和论证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几个焦点问题,在就业平等与反歧视方面,用人单位、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分别承担何种程度与范围的义务与责任,劳动就业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中介组织、政府和劳动者等各就业关系主体的诚信约束机制,涉外就业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要彻底地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秩序,必须完整构造价值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前提并遵循市场经济运动的基本原则,才能完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就业形势从长期看,虽然存在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会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在逐年减少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等不利因素,特别是农民工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愈益突出。政府要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目标。为此,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注意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进和完善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结社革命”,即第三部门运动。成千上万的第三部门组织活跃在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传统的政府活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三部门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的调整,第三部门对于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效”、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愈来愈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4.
《就业促进法》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了社会差距扩大,社会分化严重等问题,导致就业歧视现象的凸现,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压力。本文基于已有的学术观点,从理论层面针对实现平等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评述,着重介绍了平等就业与意思自治的关系,公权力介入及就业歧视的限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放任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发展有其缺陷,因而各国政府皆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可知,其历经了从严格规制到相对干预,从分割规制到统一规制,从具体规制为主到宏观调控为主的过程,反映了我国政府几十年来对市场干预的一般轨迹。因应这种变迁路径,我国劳动力市场政府干预应当是相对干预、统一规制,以宏观调控为主,并应以促进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为其基本宗旨。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化公共就业政策改革是推动我国公共就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注意力配置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就业政策的变革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越来越重视公共就业问题;公共就业政策变革中经历了双轨制就业政策、市场化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优先战略政策阶段,不同阶段政策措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形势、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党的执政理念是驱动公共就业政策变革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央政府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公共就业政策创新空间,各级政府在政策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党的执政理念、注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和人口质量红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流动知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但由于某些现存社会制度内含的针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歧视,该群体具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某些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尚处于边缘状态的“流动知青”将成为未来青年就业群体中的主流群体。中央政府应尽早着手建立不分城乡、不分区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要逐步开放国内货物市场和服务市场,并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就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市场准入度和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入世后,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将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未来的工作定位是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这种服务型政府应是宏观调控经济政府,而不是微观指挥经济政府;应是责任政府,而不是权力政府;应是中立政府,而不是利益政府。只有建立了这种符合WTO国际通行规则的政府机制,我国才能真正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