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理思维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重要概念。其中,法理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维、一种理论思维、一种价值思维、一种理想思维、一种求真思维、一种辩证思维、一种综合思维。法理思维既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原理和基础,又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法理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到法理思维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促进这种递进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主要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其基础是法治观念,精髓在于规则意识,过程具有逻辑性,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思维。法治思维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领导干部应正确认识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权力思维、经济思维、改革思维以及稳定思维的关系,将法治思维作为首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治理念、法律规则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强调以合法性判断为逻辑起点,决策与行动过程必须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以实践性作为思维的最终目的。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责任后果思维、正当程序思维、公平正义思维等,在运用当中有着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由唯书思维到唯实思维、"两极对立"思维到"多样和谐"思维、控制型思维到解放型思维、名分思维到实力思维、人际思维到事功思维、物本思维到创新思维的变迁。这些哲学思维的变迁,根源于改革开放实践,同时又成就了改革开放实践。从哲学上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6.
朱强  王维 《理论探索》2007,1(5):29-31
构建和谐社会应遵循共生式思维、动态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共生式思维又分为传统型共生式思维和现代共生式思维,现代共生式思维更符合当代历史发展实际;动态性思维是辩证发展性思维、非间断性调节思维、开放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的统一;主体性思维强调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以人为本和组织效能。  相似文献   

7.
张茹粉 《理论导刊》2007,1(11):31-33
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在人类活动两大基本原则的体现上,在产生的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在对应的思维方式及命名的角度上有明显的区别。探讨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8)
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包括了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等具体内涵。以社会化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的对象,探索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和功能的创新,从而借助互联网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曾杰 《理论探讨》2001,(1):33-34
社会思维学不仅要研究社会思维的本质、结构、类型、特征和规律 ,而且还要研究社会思维的形式。社会思维的实质是集体思维 ,是群体的思维交流。所谓社会思维形式 ,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群体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集体思维所采取的思维交流、加工形式。根据社会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群体中的思维交流、加工 ,只有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 ,采取适当形式 ,才能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感应认同 ,从而发挥整体效应 ,并承续接力、周期演进地向前发展 ,以不断提高人类集体思维质量。在人们的集体思维中 ,大脑处于激化状态 ,这是社会思维的生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维蕴含着有利于公民文化培育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体现为:法治思维是权利思维,其蕴含的权利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其蕴含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其蕴含的责任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其蕴含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其蕴含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宽容思维,其蕴含的宽容思想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我国公民文化培育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维加强普通公民的公民文化培育,而关键在于用法治思维强化领导干部的公民文化培育。  相似文献   

11.
杨玲 《学理论》2011,(12):234-235
美国教育作家马修.李普曼在《儿童教学原理》提出了关怀性思维(Caring Thinking),他包括欣赏思维、情感思维、动作思维、移情思维。这一思维与其他思维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塑造人、培养人的价值观念等都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学校的教育看重学生创造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培养,忽视关怀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怀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关怀性思维也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启发:首先培养学生合理的关怀性思维的思考方法,其次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强调反思型教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和谐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新发展,和谐思维是系统观在人类思维领域的升华,和谐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实践思维方式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既是对传统习惯性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实践所引发的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提升,更是对马克思所开辟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对学术界有关实践思维方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实践思维方式探讨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探讨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1)实践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点;(2)实践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以及对二者的超越;(3)新世纪实践思维方式的地位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楼 《学理论》2010,(1):69-71
合理思维方式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人道主义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亦即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由于其存在巨大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之处,于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蕴意,更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实质。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因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合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思维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模糊思维同精确思维一样,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在事实上,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不仅互相依存,而且互相包含、互相转化。因此,研究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掌握模糊论方法,对于增加我们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我们认识的真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思维到实践思维:道德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概念思维具有的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等缺陷,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概念思维必将被实践思维所替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包含关系思维、主体思雏、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17.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自组织过程,亦即是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活动必须具备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涨落几个条件。开放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和先决条件,远离平衡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必要条件,非线性作用是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涨落是创新思维的直接诱因和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8.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能使人们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人们运用理性思维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纯粹无比的,导致理性思维常常陷入困境,例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将理性思维困于动静的泥潭,相对主义否定理性思维的客观性,感性思维又常常羁绊着理性思维的认识过程,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导致我们理性思维的不纯粹,甚至可能使理性走向非理性。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呼唤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实现创造的必然选择。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它具有自己的独特品质和不同于传统思维的根本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注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要注意旧思维方式的弱化。  相似文献   

20.
人类有思维活动大约三百万年的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在史前时期,是非常缓慢的,这同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缓慢相关联;到了近现代,生产发展较快,自然科学突飞猛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和文明建设的发展非常快,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也很快。在近三四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思维活动,经由古代思维向近代思维,又向现代思维的转变。而现代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