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5年,至今已拥有会员156700人,成立服务队362支,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站)53个,志愿服务基地106个。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一手抓机制建设,一手抓活动深化,积极行动,大胆探索,紧紧围绕党政关心,群众急需的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公德公益教育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服务社群的文明新风,树立了广州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形象,使青年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正由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入选共青团中央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并在2015年11月初正式出版。2015年12月2日,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重庆交流会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的出版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在"志愿中国·2016"十大项目发布会上发布。《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由广州志愿  相似文献   

3.
亚运会志愿者工作与广州志愿服务事业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自启动以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广州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糸列新的挑战.广州共青团组织要以亚运会志愿者工作为契机,推动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深入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志愿服务形式、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等。先后开展了3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邀请专业部门、志愿者先进组织负责人对志愿者进行授课,培训志愿者2000余人次。  相似文献   

5.
<正>9月18至22日,在广州市台办、广州市青年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广州志愿者学院、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台湾中华志工总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穗台青年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台湾岛内的青年志愿者代表,与广州市各青年志愿组织和团体共180多人共聚一堂,围绕"志愿服务——多元模式与经验共享"的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学的视野下,从保障机制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组织运行系统、组织支持系统和组织环境系统等层面的保障措施不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高校志愿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道德、专业化技能、专业化形象、专业化评价实现志愿者、志愿组织的良性发展,同时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不竭的动力.项目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有效路径及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日益重视。广州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不仅获得国家领导人、社会的高度肯定,更激发了广州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参与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广州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幸福广州的总目标,在共青团广州市委的协调组织、广州医学院团委的具体实施之下,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常态化和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方向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机制进行探析,以河南省平顶山志愿者协会作为个案,从组织目标、组织招募机制、项目设置机制、财务运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七个方面,对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通过明确组织目标,打造学习型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提高服务专业性;建立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做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效能;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等途径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  相似文献   

10.
广州志愿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10年10月8日,是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院。学院以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提供志愿者专业化培训和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为己任,立足广州,辐射华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发展成  相似文献   

11.
价值确证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其组织形态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确证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确证困境主要有社会贡献价值认可困境、高等教育认定困境、自我价值认同困境等。走出这些困境的主要举措有:整合志愿者证书,细化志愿者服务的要点与贡献值;建立志愿服务社会价值认同机制,高等教育认同机制和网络确证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青年探索》2015,(1):113
<正>由广州志愿者学院主办的《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志愿与生活"论坛,于2014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在广州志愿者学院举行。发布会上,广州志愿者学院联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所成立的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安建国、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兰芬,以及国内志愿服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志  相似文献   

13.
《青年探索》2014,(2):F0003-F0003
<正>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推荐语:为了给广大志愿者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培训,广州团市委、广州志愿者学院先行先试,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组织编辑出版了《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全四册,80余万字)。本教材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数与岗位角色,分层分级,由浅入深,为不同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是一套系统化、专业化较强的志愿者培训教材,也是广大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谨向有志于志愿服务的各界朋友推荐阅读此书。希望广大青  相似文献   

14.
<正>主编:涂敏霞、陈建霖、沈杰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201-3556-6定价:89.00元《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2018)》由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编撰完成,全书由一个总报告、十一个专题报告组成,分别围绕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历程、队伍结构、运营模式、功能变迁、服务领域、制度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支持体系、特色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12,(12):33-34
一、巾帼志愿服务机制化,延伸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臂膀一是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对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加强队伍建设,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服务内容,建立了巾帼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考核制度。全区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成立巾帼志愿者协会,巾帼志愿服务以“拥有一支骨干队伍、设立一个固定场所、唱响一个主题口号、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为标准有序展开。二是建网络扩队伍。调动和整合全区妇女志愿者人才资源,由各级妇联干部、有关部门妇女工作者、女党员、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组成了法律援助、医疗救助、文化宣传等461个各具特色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15888名巾帼志愿者活跃在基层。  相似文献   

16.
青年志愿服务:建立网络,完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志愿服务:建立网络,完善体系■金思宇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亟待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来操作运营、推进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青年志愿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7.
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青年志愿者专业化、系列化建设。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青年志愿者进行了系统的服务技能培训,目前已形成了由淮北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组织,各专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具体实施的志愿服务网络。如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至今,累计提供医疗服务14万多人次,并为当地农村培训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指主要由共青团组织发动和组织的、以青年为参与主体的志愿者行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以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不仅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主要的促进力量。在持续不断、日趋深入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主编:邱服兵涂敏霞沈杰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是由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有关志愿服务研究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全书由上篇、下篇两部分组成。上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中国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的趋势、特点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下篇是对精心挑选的11个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深度研究的分析报告。这11个项目是广东省志愿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好社会影响力的项目,  相似文献   

20.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